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日本专家丹藏:13年在海宁当技术“义工”

来源:海宁日报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05-20 17:08:05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06年,刚退休的日本专家丹藏淳治乘上了一架向西南的客机,远赴中国东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海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浙江万方安道拓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伟华。

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就和这座小城、这家企业交集在一起。

13年瞬息而过,海宁变了,企业大了,他头发也白了,唯一没变的是他来海宁的初心,“做最好的经编产品。”

从奈良到海宁

丹藏淳治出生于1945年,在万方安道拓的生产车间里,年过七旬的他,穿一套蓝色、有点褪色的厂服,一双黑色、边缘破开的大头皮鞋,鬓角不多的头发早已花白,从灰白色的工作帽间露了出来。

他几乎是每天第一个到厂里的,8点半上班,他8点不到就在车间。13年来就这么工厂、住所两点一线,风雨无阻。

“他可是我们厂里的名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丹藏’。”即使在一起工作10年了,整经岗工人杨怀琴至今仍难以理解丹藏淳治的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自我进厂后几乎天天如此。”

更让大家佩服和不解的是,“他是做技术义工的,到厂工作近13年,一分钱工资都不拿。”

经常有人就这个问题询问丹藏,他的回答总是轻描淡写,“我退休了,有退休金,足够维持生活,对金钱没有执念。能够每天快乐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很有价值。”

如果继续问他,“为什么选择海宁,选择万方?”

丹藏自己也没有答案,时间长了,他就将这一切归于“天命”,“能认识海宁、认识万方,是命运的安排,没有理由,自然而然的。”

丹藏是日本奈良人,退休前是日本尤尼吉可公司的技术专家,拥有40年经编技术经验。与海宁结缘,是在2003年,当时,他代表日本尤尼吉可公司到万方谈合作,对万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更对中国经编产业的方兴未艾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当时日本的经编产业已在逐步消退,而海宁有众多经编企业,但规模都不大,技术也比较落后,无法与日本比。”临近退休,丹藏不无悲凉地发现,日本的经编产业开始没落,自己的技术所能做的贡献越来越少。

在一次与毛伟华的见面会上,丹藏当面提出了一个请求,“退休后我能不能到你的企业工作,不拿工资。”

面对这个“特殊”的请求,毛伟华有点愕然,随后紧紧握住丹藏的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欢迎!”

“做最好的产品”

在万方,丹藏有了一个新身份,技术参谋兼高等工程师。工作就是将自己毕生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企业、员工。

“停、停……”在成品检验车间嘈杂的环境下,丹藏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让检验员停下机器,伸手拿起面料,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将细微的褶皱抚平,“Ok、Ok。”

“丹藏啊,严格,又可爱。”看了一眼正在仔细检查面料的丹藏,检验员张良琴说,“整个车间他都管起来,看到问题就指出来,然后告诉你怎么做。”

每天一大早,丹藏会先在公司所有车间里走上一圈,从整经车间到经编车间再到定型车间,看看生产中有没有问题,最后回到成品检验车间,检验疵点。

“他每天在车间里来来回回要走2万多步,超过任何一个男同志。”检验员夏媛挺佩服丹藏,“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丹藏的工作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形容,车间里的员工都会讲这样的小事情:在验品车间,以前,大家都习惯把剪下来的布头随意丢在地上,丹藏看见了,总是默不作声地捡起来,日复一日,时间一长,整个车间的工人都能自觉地将剪下来的纱头放置一处,等待回收。

看到工人布头裁剪下来很多,就会拿起来看下并存下来,开会的时候帮着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13年来,在降低成本、节省原料、提升品质、新品研发等各个方面,丹藏为企业做了大量工作,从管理上、技术上一步步影响着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

“我希望客户想要的只有万方能做出来,我们要做别人做不出的最好的产品。”这是丹藏一直以来的信念。到万方后,他帮助公司开发了一种医用面料,远销日本和国内的众多医疗机构。

“他老是跟我说一句话,要在中国生产出比日本还要好的产品,而不是为了便宜。”10多年来,毛伟华和丹藏一直在“生产最好的产品”这条路上不断前进。

“海宁的发展,迅猛”

丹藏有两个家,一个在奈良,一个在海宁。

“我在日本有家人,妻子、3个孩子、6个孙子孙女。”每年回去四五次,和家人团聚,带孙子孙女出去玩,“隔一段时间回去看到他们的成长很开心。”丹藏笑着说,“我在海宁也有‘家人’,他们是我的同事们,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很开心。”

闲暇,丹藏喜欢去东山、西山散步,到盐官看潮,沿海宁大道看樱花,但他最喜欢的是在住所看书,“我很喜欢看中国的历史书,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故事。”

丹藏说,自己的两个“家”有着深厚历史链接,“奈良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跟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商贸文化交流有上千年历史。”

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份交流,2007年,他和毛伟华一起在厂区种下了一棵樱花树,象征着两地、两个企业、两个人的友谊之树。

刚种下时,树干只有拇指大小,现在已经长得比碗口粗了,“再过一段时间,又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了。”

对于海宁的发展,丹藏用两个词来形容——高速、迅猛。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个城市没有五星级酒店,最好的酒店是花园酒店。”

短短十多年时间,海宁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日新月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社会治理也越来越好,这让丹藏印象深刻,“是一座能安心生活、工作的美丽城市。”

海宁经编产业也一样,丹藏刚来时,虽然工厂很多,但技术不好,“现在很多技术已经比日本还好了。”

热情友好的海宁人也没有忘记这位经编技术专家做出的贡献,他曾被评为海宁“十大突出奉献奖”,还曾被嘉兴市授予南湖友谊奖。

相关推荐
“潮的生活” 第六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启动

2021年是诗人徐志摩逝世90周年。3月23日,以“潮的生活”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正式启动。

【外国人在海宁】迈克尔·布拉特:我喜欢住在这里

迈克尔·布拉特是一名自动化工程师。当他向记者讲述自己在海宁的生活感悟时,满脸的轻松和愉悦。他说:“海宁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我喜欢住在这里。”

【外国人在海宁】马来西亚小伙李沅钊:会四种语言 让我更好地融入海宁

身在异国他乡的外国人,语言常常会成为最大障碍,不少外国人为了更好地在海宁生活,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中文,今天的外国人在海宁专栏,大潮君为大家介绍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小伙子李沅钊,因为会说四种语言,他在海宁过得幸福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