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水城县海坪街道:“彝”往情深迎宾朋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责任编辑:韦郁莹 2020-07-01 16:34:54

在海坪街道参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时,水城县副县长王旭在介绍情况时给了我们一份不小的惊喜。他在分管农业工作期间,借助白马洞矿泉水巧妙添加民族元素,一箱24瓶的矿泉水标签上设计了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卡通人物肖像和民族节日,水滴造型的图标让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跃然纸上。

海坪街道因中国凉都野玉海国际山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而设,是六盘水市最年轻的街道之一。围绕“千户彝寨”的建设,海坪街道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和外延。

兹模格尼

野玉海度假区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彝族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藏羌彝走廊·第二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此召开,活动吸引了走廊内外近10万名群众和客商参与,成为贵州省一张靓丽的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名片。

王旭介绍,彝族同胞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历年来举办的各种民族文化活动中,由于忽略了一些简单文明用语的互动学习,大家对彝族语言的认识没有藏族语言“扎西德勒”那样直观灵动。他要求解说员要对“请”“您好”“谢谢”“欢迎”等文明用语开展互动讲解,找到一个类拟“扎西德勒”的提示词和动作,让游客一听一看就明白是彝族同胞的精典问候,有利于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广泛传播。

在相互探讨中,大家结合“吉祥如意”的含义提出了“兹模格尼”的问候语。为方便记忆,我们给出了“指拇给您”的音译,如果再参照网络“点赞”手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彝语问候都可以与“点赞”手势百搭,通俗易懂。

为求证“兹模格尼”的音译汉字标准写法,我们专门请教了六盘水市古籍办专家柳远胜,得到全国都在通用“兹模格尼”的答复。

一句短短的文明祝福,带来一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勃勃生机。相信假以时日,“兹模格尼”将和“扎西德勒”一样,火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彝语精典“迎宾词”。

镇馆之宝

海坪街道政府所在地是六盘水市彝文化建设的核心区域。从1994年举办首届彝族火把节以来,始终坚持民族活动与学术研究同步,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专家和游客。

六盘水市政协原副主席石明全,退休后为弘扬彝族文化,不要报酬,义务给度假区管委会当起了总顾问,同时利用闲暇时间用彝汉双语给周边群众宣讲党的民族政策。

为了让彝族文化的传承更有特色,他和六盘水市彝学会一道,对片区内的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重新布馆,让游客直观全面了解彝族同胞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在近一年的布展过程中,他带领有关人员,通过上门征集实物等方式,将展陈物品进行了丰富,让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展示平台。为了收集彝族同胞的三弦乐器,他亲自登门拜访云南省曲靖市彝学会会长,“淘”到了会长使用多年的传家乐器。

走进博物馆,彝族同胞的“父子连名谱”让人充分理解了布展的艰辛与不易。彝族有独特的文化视角,“父子连名谱”的特点就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与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如:希幕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父子连名谱”记载了哎哺、尼能、实勺时期有缝对接180代和慕(米)靡与六祖第六支系119代无缝连接,对研究彝族文明提供了历史印证。

石明全说,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从一个侧面理顺了彝族的文明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人来人往的游客,博物馆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拥抱各方宾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彝族风情“迎宾馆”。

索玛花开

海坪街道下辖四村两社区,索玛社区名列其中。

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别称迎客之花。

走进社区老年公社旅养基地,10余名彝族女同胞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飞针走线,相互交流。不足100平方米的彝族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药酒、针织、刺绣、服饰摆放井然有序。

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工作室中,水城县“十佳绣娘”罗书珍正在精心设计剪裁一幅作品。在她的带领下,先后有50余名彝族女同胞向她学习服装生产,其中20余人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年均增收2万元。

在“锦绣计划”的助推下,许多边远贫困山区的彝族女同胞告别居家务农的生活,在民族文化领域大显身手、展现潜能,涌现出了一批刺绣能手、农民画家、剪纸高手,在向市场提供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同时,全面搭建起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桥梁。

索玛花开,宾朋踏来。位于云贵高原彝族索玛们正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绘织起明天的希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彝家传奇“迎宾花”。(刘倩)

相关推荐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 傅传耀当选会长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9日在贵阳召开,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傅传耀当选新一届理事会会长。

第一届“中国(贵州)天麻节”成功召开

11月7日,以“贵州天麻·滋补世界”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贵州)天麻节”主会场在贵阳市举行。

安龙县创新运用“5331”防贫长效机制 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

安龙县通过“织、到、测、访”四字措施,织牢“五张大网”、务必“三个到”、做好“三级研判”、 接好“一个访”的“5331”工作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