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新征程·再出发 开放新门户 科创新引擎 产业新高地 都市新中心——西安经开区奋力谱写“四新战略”新篇章

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4-29 15:58:49

29年前,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北城铺展蓝图,便是时代赋予西安再腾飞的必然选择。从此,“向北走”,成为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呼唤。

向北走,创时代!

弹指间,春秋几度。经开区已走过29年发展之路,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3强,成为西安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综合实力位列218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稳居前列!经开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奋力奔跑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向北走,谱新篇!

面向明天,站在“十四五”大幕开启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节点,经开区摸准时代发展脉搏,践行国家和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自身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未来发展,也已勾勒出清晰的蓝图——

到2025年,经开区GDP将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5%以上,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25%以上,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扛起时代交付的使命,扛起城市赋予的重托,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西安经开区将围绕打造西安“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的发展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月24日,经开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四新战略”行动方案

开放新门户

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

2020年4月,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陕西乃至西安推进对外开放注入强大活力,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西安立足新时代面临的一场大考,事关高质量发展进程,事关追赶超越成效,事关“一带一路”建设格局。

打造“丝路开放新门户”,西安经开区拥有天时地利,自然责无旁贷。

作为西安唯一具有临空、临站、高速交汇、地铁密集等独特区位优势的经开区,坐拥亚洲最大的高铁西安北站,距离全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形成2小时航空圈、8小时铁路圈和1日公路圈,辐射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陆空齐头并进,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笑迎海内外八方宾朋的窗口,成为链接全球的核心枢纽。

汇聚“自贸+保税”优势,立于开放潮头。

近年来,经开功能区充分发挥“自贸+保税”优势,加快关中综合保税区、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功能区两大功能园区建设发展。自贸区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级创新成果5项,省级创新成果30项。关中综合保税区已引进国内外46家企业入驻,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00亿美元。系统规划建设中欧产业园等开放载体,外向型经济持续增长,成功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示范先行区”。累计利用外资84亿美元,出口实绩企业32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以上。

老成就孕育新发展,立足国家战略,坚定开放、创新理念,未来,西安经开区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基地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商贸服务业,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自贸+”创新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

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打造国内外制造业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平台和全球制造业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继续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探索在制造业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有经开特色的自贸功能区发展之路。

产业“自贸+”创新区——立足现有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基础,围绕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发展,让“经开制造”成为陕西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国际高端制造中心之一。

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汇聚,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国际和国内间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打造四大产业中心、提升“六大”产业平台、优化“3+X”产业园区,助推经开区成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先行者”。

产业新高地

让“4+4+4”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凸显

陕汽总装车间生产线

产业兴,城市兴;产业强,城市强。一个城市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目前,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建立“4+4+4”现代产业体系,以陕汽、吉利等为主要代表的汽车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500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安市“6+5+6+1”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累计入区企业6万多家,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2021年,全区先进制造业总规模达到173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4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501亿元;军民融合产值全市贡献最大,占全市36%。

工业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强的西安经开区,成为西安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实至名归。

作为陕西首个产值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经开区在发展定位和产业选择有着清晰的定位:贯彻产业强国、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通过优化供应链、挖掘价值链、完善服务链,全面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产能合作、国家绿色制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

西安经开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蓝图,已经清晰呈现。

到2025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跃升,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4+4+4”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凸显。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培育年规上工业产值过千亿元企业1家、过500亿元企业2家、过百亿元企业10家。

到2025年,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新兴产业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特色制造业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同时,西安经开区还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集成发展新经济,以“产业创新”这把“金钥匙”,为全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发挥更大的产业支撑作用。

经开区“4+4+4”现代产业体系

以陕汽、吉利、隆基乐叶、华天科技等为代表的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4大支柱产业;以安森智能、塞隆金属、陕西分布式能源、世纪互联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大数据与云计算4大新兴产业;以朱雀基金、陕西金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天隆科技、广联达等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4大生产性服务业。

科创新引擎

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为一体的吉利汽车智能“黑灯工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

从一片农田到一座科技新城的西安经开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无不包涵着以“创”为精髓、延伸出“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展灵魂。

打造科创新引擎,经开区有备而来。

近年来,西安经开区不断深化“有色院”创新模式,推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聚集各类研发机构268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企业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多件,中央及省市各类创新平台290个;院士工作站18家,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千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多家。

开启“十四五”征程的西安经开区,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省、市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体要求为抓手,结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硬科技产业发展实际,依托获批西安首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吸纳国内外科技人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

通过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引领提升工程、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提升工程、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引培提升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等“九大工程”体系,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新增各类上市企业3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50家。

成果转化体系日益完善——到2025年,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年知识产权申请量突破10000件,创建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0家,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50项。全区技术市场年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科技人才加快聚集——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聚合效应进一步发挥,在区内设立不少于5个海智工作站;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达1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22%,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省市区级院士工作站达20家。

创新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到2025年,创新资源进一步实现开放共享和优化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实现翻一番。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作为第一发展力,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到202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位居全国经开区前列,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能力辐射西北,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高地。

都市新中心

打开城市向北发展的密码

高铁新城规划建设效果图

宜商宜居宜业,相辅相成,这是现代城市运营者思考的永恒主题,也寄托着这座千年古都走向复兴的世纪宏愿。

立足新时代,实现大发展!大西安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践中,聚合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历史使命,必需新的空间来承载。

沧桑城墙保护着古城的历史记忆,巍巍秦岭孕育着城市的生态屏障,汤汤渭水担负起西安拥河发展的未来使命,也印证着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布局的大方向!

西安北跨渭河发展已成历史必然和大势所趋!

2011年西安行政中心的整体北迁,渭河之滨的经开区被无可替代地推向潮头浪尖,成为引领城市发展未来的主流力量!经开区凭借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一河两岸”的产业布局,成为西安“拥河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力军!

西安经开区正以“都市新中心”的使命和胸怀聚合四海资源,统筹八方协同,引领城市发展。

建好新中心,事关万千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建好新中心,事关城市北跨战略的坚定实施;

建好新中心,事关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盼。为加快建设“都市新中心”,经开区一方面依托北客站战略性交通枢纽,围绕高铁新城构建西安都市新中心,一方面依托战略性产业聚集优势,引领带动西安北跨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彻底改变西安长期以来“北轻南重”的城市空间格局,为西安北部产业大走廊提供高质量综合服务保障。

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经开区高铁新城,将以“一核”统领,“二带”示范,“四片”聚能,共同塑造大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都市新中心,未来理想城”——

“一核”指以西安北客站为核心,打造开放共享丝路新门户。“二带”一是渭河生态景观带,以渭河及200m林带为基底,打造西安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和万亩渭河湿地公园;二是国际形象展示带,以北客站南北广场为重要节点,延续大西安南北向主轴,打造未来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展示界面。“四片”指着力打造高尔夫国际片区、秦创原科创片区、国际金融商务片区、大健康幸福片区等四大功能片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和高品质呈现。

未来的高铁新城——都市新中心,将聚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一流的科创、研发企业,成为西安最重要的科创基地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将建成一批软硬件国内领先的医疗、养老及大健康项目,加快儿童医院、红会医院等三甲医院建设,成为服务西安、辐射西北的优质医疗服务中心;将布局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统筹推进开元剧场、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会议会展中心等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将规划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步行街等特色业态,成为西安最繁华、最现代、最时尚的核心区域。

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又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是一个熟悉的城市,也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伴随着西安高质量发展的进程,经开区“四新”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美好蓝图已然绽放。

对外开放更具活力,科技创新更具魄力,产业发展更具动力,宜居宜业更具魅力,“四力”助推“四新”;新西安的开放新门户,新征程的科创新引擎,新发展的产业新高地,新时代的都市新中心,西安经开区吹响奋进的号角,扬起领航区域发展的风帆,精神抖擞再出发!

相关推荐
中欧合作产业园开园西安经开区对外开放又添新窗口

12月22日,西安经开区中欧合作产业园举行开园仪式。

西安经开30年30事|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入驻:商业升级持续提升区域生活品质

十多年间,熙地港、大融城、王府井、汉神、卜蜂莲花等多个商圈在经开区落地生根,成为革新生活场景、焕新城市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安经开30年30事|首家三甲医院投用:幸福北城“近”享健康

对于位于古城北郊的西安经济开发区来说,医疗等民生配套是其建设初期较大的短板。如何让经开百姓“近”享健康,成为了历届经开区管理人员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