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林丽金:用语言搭建中老文化交流“朋友圈”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3-10-20 19:30:00

时隔四年,再次回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的普洱学院时,林丽金的身份已不是学生,而是老挝苏发努冯大学一名汉语教师。

这一次,林丽金作为学校翻译,陪同苏发努冯大学领导与普洱学院共同签订MOU协议,为“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揭牌。

此次揭牌,源于普洱学院2022年12月2日主办的澜湄流域国家经济合作与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论坛。同月12日,普洱学院与苏发努冯大学、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三方在云南省普洱市举行共建“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的签约仪式。

再次回到母校,林丽金感触颇深。2008年,源于从小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林丽金在高中毕业后申请到普洱市政府奖学金,选择到普洱学院学习汉语。并于2008年至2012年、2016年至2018年,分别在普洱学院读完专科和本科。

普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文会介绍,学校新增老挝语等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采用联合模式培养高素质英泰、英老复语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近千人。

第二次来中国学习时,林丽金记得,相比第一次,来自琅勃拉邦学习汉语的同学不断增加。林丽金认为,学习汉语让她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我们建立了中老学生交流的微信群,群里我会介绍在中国学老挝语的学生和在老挝学中文的学生相互交流认识,让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和语言。”

留学生是“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主体。马文会说,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利用这种优势,普洱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起,就将国际化办学列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如今,通过深度对接企业,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不少老挝留学生成为了老挝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为中老两国人文和贸易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策划: 刘加文

执行策划: 韩海阔 翁伟庆 杨定都

统筹: 汤丹鹭 李霞 刘馨蔚

编辑: 王慧娟 李小雨 田明 刘丹 刘小军

摄像: 刘东

后期制作: 刘东 王硕

撰稿:范芳钰

视觉设计: 刘娟 杨霁昕

外联:刘起 王博喜莉 陈轩讯

海报:游娟

鸣谢: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

普洱学院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66吨水泥,铺就中老邻里友谊路

盛夏8月,暑气里裹着草木的清润,位于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民小组的清晨被微风轻轻唤醒。曼烈村村长岩书收藏着一份来自老挝的荣誉证书,这是老挝琅南塔省勐新县为中国云南省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向勐新县曼纳坎村援助水泥的友好之举而给予的荣誉证书。

“为老挝铁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老挝北部乌多姆塞省纳磨县是一座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边陲小城。中老铁路纳磨站在此依山而建,K11/12次老挝境内段普速列车每天在此停靠。

“澜沧号”动车组升级亮相中老铁路老挝段

当地时间7月30日8时28分,由中车大连公司参与研制的第五列“澜沧号”动车组牵引C96次列车从万象站发出,驶向磨丁站。这是中老铁路运营以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老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