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以中华文化外向吸引力提升“留学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5-05-17 21:11:33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2024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当前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求学,“留学中国”的影响力和品牌度持续提升,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国际人才和知华友华国际人士。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保持文化基因连续传承的原生文明形态,中华文化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国学子竞相来华,赋予了“留学中国”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包容性的国际形象。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外向吸引力优势进一步提升“留学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也是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中华文化外向吸引力的三个维度

——中华文化的文明互鉴共生力。“文明互鉴共生力”是中华文化化解文明冲突、缔造共同价值的核心能力,其本质在于通过“共在-共情-共生”的递进机制,将文化差异转化为情感联结。“共在”根植于《周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宇宙观,强调不同文明在保持本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共存。“共情”源自儒家“推己及人”的伦理观,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共振打破认知壁垒。“共生”契合道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智慧,形成文明间的有机联系。

从历史维度看,文明互鉴共生力体现为中华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传统。敦煌壁画中东西方飞天共舞的场景,泉州清真寺内阿拉伯纹样与汉字碑刻的并置,印证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和合”理念引发全球共鸣,极大地降低了留学生面临文化冲突的潜在风险,吸引海外学子来华留学,感受独特文化魅力。

在当代实践中,文明互鉴共生力通过“感官共振”激活文化吸引力。饮食文化作为“舌尖上的哲学”,火锅沸腾中的“围炉共食”隐喻着平等包容,八大菜系的“百菜百味”诠释着“和而不同”,春节“红包社交链”打破血缘边界,清明踏青重构人地关系,中秋“天涯共此时”消解空间阻隔,汉字以“形音义三位一体”构建视觉思维范式,书法的笔势运动暗合阴阳辩证。中华文化通过“共在-共情-共生”的递进机制,能够迅速缩短留学生与中华文化的心理距离,使其深切认识到中华文化不再是高深厚重的抽象概念,而是生动鲜活的真实体验。

——中华文化的价值通约感召力。“价值通约感召力”是中华文化对普遍性人类命题的回应能力,本质在于突破文化边界,通过哲学体系、伦理实践与艺术语言的现代转译,可以为解决个体精神困境、社会治理困境、生态伦理困境等全球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儒家文化为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上提供了积极范例,对构建融洽安稳的社会关系有积极促进意义,为许多国家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道家文化倡导“道法自然”,倡导在自然法则和现代科技之间寻求和谐与平衡,为和谐发展奠定哲学基础。中国独特的哲学与价值观念,如明灯鼓舞着留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极大地提升了“留学中国”品牌对追求精神富足与思想启迪留学生的感召力。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跨越时空,对世界人民影响深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两山”理念正是横跨古今,纵观中外的文化全局观与生态观的重要表现,如今它已成为世界共识,不断为全球治理体系革新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中华文化价值通约感召力的最重要体现。这使得世界各国学子看到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上稳步发展,在文化软实力上也展现出包容、合作的大国风范,从而加深其对中国的向往,极大地提升了“留学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美誉度与吸引力。

中华文化的价值通约感召力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截至2024年9月的官方数据,开展中文教学的国家和地区有190余个,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有85个,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已超过2亿。国际中文教育旗舰品牌“汉语桥”比赛2002年创办至今已举办24届,为世界人民与中国架起了一座“语言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成为海内外国际中文学习者的盛会。中文与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不断增进不同国家人民间的理解与交流 ,正在以强大的感召力影响着世界,愈来愈多的世界青年将中国作为留学首选地。

——中华文化的文明生生创变力。“文明生生创变力”源自《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文化以深厚传统为根系,通过“传承-转化-新生”的有机循环,持续生成新形态、新价值、新话语的能力。先秦司南到宋代罗盘,再到当代北斗系统,完成了从地理认知到时空基准的维度跃升;战国曾侯乙编钟作为“一钟双音”的华夏礼乐重器,经数字化复制为 613 条有效单音音源,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促成跨时空文明的“同频共振”。中国传统丝绸与瓷器闻名世界,丝绸以薄软轻的特质闻名,如今我国科研团队利用蚕生产全长蜘蛛丝蛋白,其坚韧度超凯夫拉纤维 6 倍,在医学、军事等领域应用广泛;瓷器见证中外文明交流,如今我国科研团队制备的柔性二氧化硅纳米纤维“比丝绸还柔软”,在高温隔热领域展现广阔前景,应用于航海、建筑、航天、消防等关键行业。这些中华优秀传统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被传承、转化、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愈发多海外学子萌生来华探寻其文化根源的强烈意愿。

中国重视在现代数字技术、高铁、5G、清洁能源、人工智能、深空探索前沿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将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在应对气候变迁、能源转型、生态治理、农业现代化及公共健康保障等领域实现转化应用,为国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各领域合作进步注入强劲动能,让海外学子看到中华文化不仅承载辉煌历史,更引领未来发展,激发他们来华汲取知识养分,感受文化魅力,融入创新氛围,为个人成长与全球合作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外向吸引力的三个维度共同构成“水”“土”“木”文明生态系统。“文明互鉴共生力”强调“和合包容”,体现了上善若“水”的融合智慧,是构建“留学中国”品牌的情感纽带与价值底座;“价值通约感召力”展现崇高精神定力,体现了厚“土”载物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共振与“留学中国”品牌的价值赋能;“文明生生创变力”蕴含生命革新的内涵,代表了“木”的生命力,是不息的生长,是中华文化的生命更新机制与“留学中国”品牌的未来动能。“水”滋养“土”,孕育“木”,三者共同解释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外向吸引力。

把握以中华文化外向吸引力提升“留学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把握好中华文化外向吸引力与“留学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着力点,对于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构建文明对话体系,强化“留学中国”品牌认知深度。首先,重塑文化叙事范式。一方面解构“中心-边缘”叙事,建立“差异共生的文明观”话语体系,如越南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并本土化,叙事焦点可从“中国影响越南”转向“越南通过中国资源建构自身文明”;另一方面,将“和而不同”“器以载道”等东方交往智慧嵌入教育标准制定,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从“价值输出”转向“文明共鉴”。其次,创新文化解释共同体。一方面构建“留学生校友-学者智库-主要国际组织-主流国际媒体”四方联动的释义网络,通过多语种文化白皮书、开放式数字智库,动态生成中华价值的全球化表达体系,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国际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世界中文大会、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外文化旅游年、“汉语桥”等中外教育交流盛会,发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孔子学院,及各省、市、高校等在中外教育交流中的主体作用,将包括中国哲学思想、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多维、多层、多渠道在国际舞台亮相,吸引更多国外教育主体、学生个体来华留学,提升对“留学中国”品牌的认知深度。

打造中华价值供给链,提升“留学中国”品牌认同强度。首先,构建动态响应机制。一方面,运用大数据追踪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盲点与需求热点,建立“需求-供给”敏捷匹配模式;另一方面,建立留学生“知行合一”评价体系,将文化认同度细化为“认知理解-情感共鸣-行为实践”三级指标,通过参与式观察、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动态评估文化内化成效。其次,构建问题导向的中华文化智慧供给体系。针对气候危机、数字鸿沟、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系统梳理中华文化中的解决方案库;另一方面,设计“中华传统智慧+学科”融合课程等教育产品矩阵,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学科的深度融合,精准、深层提供中华价值供给,提升“留学中国”品牌认同强度。

营造双循环文化创新生态,延展“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广度。首先,构建中华文化本土基因数字化内循环,夯实创新供给能力。一方面,开发中华文化多语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华文化基因库”,将中华经典典籍智慧、汉字构型、非遗技艺、丝绸与瓷器技术及高铁、5G、新能源、人工智能、航天等古今科技创新内容阐释模块化,打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阐释和广泛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供教师开展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范式。建议各高校建立“文化创新学分银行”,将参与国际语言文化竞赛、中华文化创新转化设计比赛、非遗数字化、传统技艺改造等纳入评价体系,留学生可凭项目参与兑换文化创新学分,扩大留学生参与广度。其次,构建中华文化传播外循环,拓展价值辐射半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全媒体形式,传播熊猫、高铁、移动支付、悟空、哪吒等有全球高认知度的文化符号,打造“留学生网络代言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数字空间的辐射度;另一方面,加大各类留学生奖学金的宣传力度,并建议设立“丝路青年中华文化创新奖”,为中华文化国际应用的最佳案例给予创业基金与政策支持,多元延展“留学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广度。

(作者:杨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系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注:本文系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QDSKL2101120)和2022 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22M70)阶段性成果。

 

相关推荐
“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在科威特等国举行

“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日前分别在科威特、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举行,这些活动为来宾们带来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

全球连线|塞尔维亚青年在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12月19日至20日,由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职工子女和大学师生组成的塞尔维亚青少年研学团来到河北沧州,通过观摩欣赏和交流互动,亲身体验中华文化。

第10期泰国上议院议员汉语培训班在曼谷开班

由泰国上议院秘书处与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0期泰国上议院议员汉语培训班于28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开班仪式,62位泰国上议院议员开启了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