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以标准“软联通”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王思阳 2025-06-27 00:00:00

陕西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省份。近年来,陕西局以“健全三个体系、探索三条路径、聚焦三个面向”为抓手,将标准“软联通”作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全面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截止目前,承担“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中亚标准化(陕西)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建设陕西省海外标准化试点2个;组建近200人的“一带一路”专家智库;开展标准化对外交流20余场次,培育技术人才300余人;制定14项省级地方标准外文版,在中亚地区被推广应用。

一、健全完善“三个体系”,激发开放合作新活力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出台《陕西省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部署开展6个方面26项具体工作;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陕西实施意见,推动共建国家标准跟踪研究和交流合作;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国际标准化活动。强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中亚标准化研究及上合组织农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60个国家、18个国际标准组织的6万余项标准题录的查询;完善汉俄标准化双语语料库,收集语素600余条。搭建协同推进体系。与中亚标准化(新疆)研究中心在资源、科研、人才等方面密切协作、错位发展;连续4年在“丝博会”期间举办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品牌推介活动,初步形成与共建国家相对固定的标准化合作平台。

二、探索实施“三条路径”,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开辟现代农业“创新路”。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4所高校,分别在米脂县、淳化县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县,出版《“一带一路”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白俄罗斯卷)》,两项国际合作标准《生产酒精的特殊高粱品种种植技术规范》《‌谷子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在白俄罗斯正式发布。搭建民生保障“幸福路”。探索开展粮油、中医领域陕西省海外标准化试点建设,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与哈萨克斯坦医学协会共同研制的中医海外标准体系在哈萨克斯坦实施推广。塑造生产服务“品牌路”。开展保税区物流、仓储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推动中欧班列标准互信互认。开展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化建设,为3万余家外贸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信息等一揽子服务。

三、坚持聚焦“三个面向”,打造开放合作新模式

面向重点产业合作,联合开展标准互认和研制。推动隆基绿能、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等重点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制造、输配电设备检测等方面标准互认。围绕农业种植、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推动爱菊粮油、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共建国家进行标准研制。面向重大工程项目,共同推动标准实施和应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海外承包和对外援建项目的工程设计、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等环节推广应用中国标准。支持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制定石油管材领域中英、中俄双语版标准7项、重大管道工程标准30项,支撑中亚、中缅等大型跨国管道工程项目。面向重要技术创新,着力提升国际标准参与度和转化率。充分发挥“省部共建”“区校融合”优势,建设杨凌国家旱区农业标准创新基地,培育1个产业创新联盟和5个技术标准创新团队。陕西省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2个、国内对口单位32个,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6项,其中一等奖4项。

(原标题:以标准“软联通”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相关推荐
陕西一位老人的红色记忆博物馆

走进陕西省咸阳市的秦都红色记忆博物馆,干净整洁的院落、古色古香的展厅,让参观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

从链群聚势到民生提质——渭南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是经济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渭南锚定20条市级重点产业链,以“链长制”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结构向智能化迭代升级,引导产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积极布局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开拓发展空间。

陕西边检 优化便民利企举措 服务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

6月23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陕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积极围绕陕西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产业布局和对外交往需求,广泛收集涉外企业在口岸通关、信息申报、航班查验等方面的问题和诉求,深入思考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有效途径方法,不断优化便民利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