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马普托湾的海水刚被晨曦染成碎金。多明戈已穿戴整齐。洗得泛白的藏蓝工装口袋里,别着磨出毛边的施工手册。工具包里,螺丝刀、水平仪各归其位。他抬手正了正安全帽,“中国铁建”的标志在熹微中泛起温润的光。
穿过营地,迎面走来的中国同事用浓重陕西腔招呼:“早咧!”多明戈咧嘴一笑,用地道得惊人的乡音回应:“早咧!”随后,他快步融入远处水泥厂工地的喧嚣。
在这里,他不仅是属地员工的领工员、水电安装骨干,更是工友口中那个“会说陕西话的师傅”。“能行!”每当中国同事布置任务,这句干脆的回应便脱口而出,带着黄土高原般的爽朗笃定。
时光倒流至2019年。中铁二十局中标马普托房建项目时,多明戈还在城郊一小块贫瘠农田里,向风雨讨生活。“以前啊,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粮食刚够糊口,哪敢想别的。”他回忆着,目光投向工地尽头隐约的自家方向,眼底的光被点燃。
“现在,”声音里是沉甸甸的满足,“我用工资盖了两间结实的砖房,装了明亮的玻璃窗。父亲有了养老保障,妻子能穿上体面新衣,孩子们也能吃上城里娃才有的炸鸡、披萨了。”简单的食物名字,在他口中,是甜蜜生活的象征。
初入工地,空有力气的多明戈只能从最苦的体力活干起。赤道烈日下,搬砖、扛水泥,沉重的麻袋压肩,一天下来,皮肤磨破,洇出血痕,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可他从不吭声。
中方工班长周高楼注意到了这个青年的韧劲。“午休时,别人找荫凉歇着,他拿着小本子凑到老师傅跟前,一笔一划记要点。教他砌墙,一遍就懂,灰缝宽度误差不超过两毫米!”周高楼满是赞许,“不到一个月,他就成了瓦工班的技术尖子。”
“导师带徒”像助燃的风,加速了多明戈的成长。“1名中国工人带10名当地工人”的模式,不仅传授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的手艺,更将严谨的标准化流程植入人心。多明戈那卷了页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着“水泥砂浆配比1:3”“墙体垂直度误差≤5毫米”……这些中国标准,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重塑了他对“工程”的理解。
2020年,项目水电安装进入倒计时,现场仅剩两名中国技师。多明戈站了出来,眼神坚定:“我愿意学!”白天,他紧跟师傅拆解复杂空调机组,观察每根管线走向;夜晚,他对着密集电路图反复琢磨,手指在图纸上缓缓移动。
三个月,他带着十五名当地员工,硬是完成了80%的水电工程,确保了项目如期交付。“他像块海绵,吸收知识的速度,快得让我们这些老师傅都吃惊!”周高楼感慨道。
中铁二十局在莫桑比克,深植“属地化”之路。在多明戈的项目里,属地工人占比高达75%,瓦工、电工、机械手……岗位遍布,累计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培训当地劳务超2000人次,其中20余人,像多明戈一样,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主管。
走进多明戈新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两幅珍贵的照片。一幅是他指挥工人浇筑混凝土,神情专注自信;另一幅,是中国同事握着他的手,教写毛笔字的温馨瞬间。照片下方,“中莫友好”四个大字略显稚嫩却饱含深情。
“中国朋友不仅教会我谋生的技术,”多明戈指着照片,声音温厚,“更让我触摸到了你们的文化。现在,我儿子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了。他说长大了,也要当工程师!”
多明戈常说:“世界像巨大的齿轮,只有紧紧咬合,才能转动向前。”当工地机械的轰鸣与孩子们欢快的童音交织,这颗来自东方的“星火”,已然点燃了一个家庭、乃至世代的希望——他的孩子梦想成为工程师,而更多像他一样的技术骨干,正成为这片土地上基建的脊梁。
夕阳熔金,为工地镀上暖晖。多明戈掏出手机,给家人拨去视频。屏幕那头,一家人的幸福让他感到温馨。远处,CR20的塔吊臂影在暮色中转动,那声响,不再仅是钢铁的碰撞,更是中非人民携手筑梦的铿锵节拍。
从田垄到厂房,从隔阂到一家亲,多明戈脚下的路清晰印证:当中国担当遇见非洲热望,每一粒微光,都拥有燎原的力量。“共商共建共享”的种子,深植于“一带一路”的沃土,悄然绽放出最绚烂的希望之花。(路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