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8月25日拍摄的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9日电(记者于嘉、哈丽娜、赵泽辉)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内一个展区,34岁的冈卓力格一边紧盯包裹着无人机的蓝色球体,一边用大拇指快速拨动遥控手柄。
“第一次玩无人机足球,非常开心,很容易上手。”这名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家羊绒企业的职员说。
作为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近6000名嘉宾和参展客商的一员,冈卓力格在工作之余,会到其他展区走走看看。
“两年前第一次参展,对城市面貌印象深刻,这次看到空中飞车、会跳舞的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大开眼界。”他说,“我还在展会上帮种粮的朋友选订了一台无人驾驶除草机。”
为期5天的中蒙博览会29日落下帷幕。其间,各重点经贸洽谈活动共签约32个项目,协议金额658.6亿元。
今年正值中蒙博览会创办十周年。十年来,博览会展品从最初以农副产品、皮革制品等为主,到如今科技与绿色元素突出,折射出两国经贸合作结构优化、能级提升的发展历程。
中蒙博览会期间举行的专场经贸商洽会上,现场签约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652.94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跨境服务贸易等领域。
8月25日,参会人员在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上绣制蒙古族刺绣。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参加商洽会的蒙古国一家企业负责人策仁说:“商洽会给我们搭建了信息对接、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将参与万里茶道服务贸易平台项目。”
博览会的“朋友圈”积极拓展。本届博览会除蒙古国等东北亚国家参展外,还吸引中亚、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乌拉圭、肯尼亚、莫桑比克等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参与。
伊朗企业首次参展,带来手工编织挂毯、地毯、陶瓷制品等。“我们的产品受到中国和蒙古国一些客商称赞,也与他们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不虚此行。”伊朗参展商莫斯塔瓦说。
博览会上,海南省代表团围绕自贸港封关运作背景,着重推介政策制度创新成果和重点产业发展机遇。江西省代表团与蒙方在基础设施合作上寻求突破,重点探索智慧城市、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新模式。
“绿色”成为本届博览会一个突出元素。中蒙生态项目投资合作圆桌会促成5个中蒙生态合作项目签约,涵盖苗木驯化基地建设、生态旅游综合体规划、苗木供应和生态绿化工程等关键领域,签约金额近6000万元。
“我们将联合各方加快签约项目落地实施,为两国企业在生态建设、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领域深化合作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助力构建中蒙生态利益共同体。”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武国庆说。
近年来,中国通过与蒙古国合作建设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援建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推广中国成熟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及模式,积极参与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2024年12月,中国还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蒙古国提供森林消防器材,提升其森林消防能力。
8月25日,参会人员在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中蒙博览会还为促进中国与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特古吉是蒙古国库苏古尔省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她带着自己与学生们创作的油画、牛皮画等美术作品参展。“我第一次来中国,人们很友好,对我们的画作也很感兴趣,这几天销售了一多半。”特古吉说,她还与几名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加了微信好友,打算多交流绘画技艺。
这几天,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的100多名青少年齐聚呼和浩特,参加为期4天的旅游夏令营活动,他们通过研学交流、同台演出等方式增进了友谊。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范丽君表示,借助中蒙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内蒙古积极加强与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高校合作办学、医疗团队互访、科技研发合作等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