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中国“两山”理念赢得世界回响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5-09-18 11:14:57

新华丝路北京9月18日电(许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协调和促进”。中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赵英民11日在与来自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17个国家30多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和技术人员交流时作上述表示。

当天,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合作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暨2025年‘一带一路’资金机制与碳金融能力建设研讨班”在京开班授课进入第四天。

10225f0b4bae4d6d8d1279d4b6b3826b.jpeg

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定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互为支撑的内在逻辑。今年正值这一重要科学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一理念不断升华、凝聚共识,推动中国以敢为人先的绿色创新实践,创造举世瞩目的生态和发展奇迹,彰显中国的主动性与战略定力,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赵英民表示。“过去20年,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中国走对了,也走稳了。”

“两山”理念引发海外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在课上,来自洪都拉斯能源部的若热·阿尔弗雷多·卡卡莫发言说,考虑到拉美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承诺和努力“非常有创新性”也“很有启发性”,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到更多具体的经验。

图片1.png

图为学员围绕热点议题现场提问(主办方供图)

来自哥伦比亚的学员瓦尼莎·包蒂斯塔·安德拉德认为,“两山”理念是一个长远愿景,“它让我们认识到绿色产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找到发展平衡点提供启示”。

智利都市公共交通署战略运营规划协调员克里斯蒂安·罗梅罗·巴斯奎兹也认为,“两山”理念是中国“最大化”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智利高度依赖开采业,现阶段很难找到这个平衡点,但中国方案为智利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阿曼国家健康事务总局佐法尔市局高级环境健康专家穆罕默德·穆巴拉克·阿卡克谈到了亲身感受,“外界常常用十年前的照片描述中国污染严重,但我在北京感受和看到的是清新空气和蓝天。中国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

中国实践:以绿色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中国连续十年保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中国绿色信贷规模目前也是全球第一,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设备供应国”。在与学员互动交流环节,赵英民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历,向学员们讲述中国绿色转型的诸多实践。

38137861f1584f548c561f1619d14ee9.jpeg

图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赵英民与学员现场交流(主办方供图)

在交通领域,中国实施“车、油、路”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减少排放: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一到国六不断加严,个别指标甚至严于欧盟标准;燃油品质在实现全面无铅化后逐步收严环保指标;逐步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减少对公路运输的过度依赖。近年来,新能源车更是快速普及。

在能源领域,中国连续10年保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重型卡车电动化难题已经取得突破。“在福建等省份的高速公路上,平均每隔200公里就有一个换电站,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电池就更换好了,非常方便”。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风能、光伏设备的重要供应国。光伏、风能发电成本大幅下降,让可再生能源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碳市场建设,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到2027年扩围、2030年定型的时间表,为实现碳达峰提供制度保障。

克里斯蒂安课后感叹道,中国通过切实可行的中短期措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就突出。“中国电动车产销量已占据全球近一半,我们希望深入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巴西国家开发银行经济学家罗德里戈·门德斯·里尔·德·索萨则从融资与政策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在产业政策与绿色投资结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模式表明,生态保护完全可以融入发展战略,这种制度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参考。”

中国担当:推动全球绿色治理

中国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也是全球绿色治理的重要推动者。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倡导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通过资金支持、技术交流与能力建设等多种途径,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16年以来,从拉美到非洲,再到东南亚,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累计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由生态环境部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吸引47个国家和地区18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包括2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形成“一机制三平台两支撑”的业务架构,即每年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构建绿色融资平台、绿色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绿色信息平台;以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研究和交流培训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共建国家绿色发展交流与合作。

这些实际行动印证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正在凝聚为广泛的全球共识。

学员们一致认为,中国经验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在培育绿色产业的同时,注重保障就业与民生,推动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赢。这一模式为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借鉴。他们纷纷表示,十分珍惜这次来华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希望借助研讨班的学习,为各自国家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思路。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临时会员大会外方联合主席及副理事长观点分享

2025年5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北京召开临时会员大会。联盟联合主席、理事兰博蒂尼,联盟副理事长韩佩东,联盟副理事长索尔海姆在会议上就联盟未来发展及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分享观点。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

5月30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全体理事一致同意,选举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赵英民为联盟理事长。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发展中国家废弃物资源化方案设计研修班学员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发展中国家废弃物资源化方案设计研修班学员日前在京开展交流活动,来自埃及、坦桑尼亚、亚美尼亚、老挝、所罗门群岛等9个发展中国家的29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