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香洲毛纺厂纪事

来源:中经社 责任编辑:陈瑜 2017-11-25 15:57:00

新华丝路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陈瑜)在办特区之前,珠海就已经引进了香洲毛纺厂。这是珠海引进的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补偿贸易企业,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在珠海引进工业方面最早的一次尝试。

这家毛纺厂别看规模不大,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其一,创办速度是惊人的。资料记载,该厂于1978年11月破土施工,至1979 年1月厂房竣工,5月初部分设备投入试产,11月即正式投产,前后仅仅一年时间。可见昔日珠海为谋发展,创新求变之心多么迫切。

其二,设备来自“联合国”。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有来自波兰、日本、英国、西德的各类设备。只要能保证质量,工厂就购置过来。尽管机器不十分规整,但也的确好用。

其三,50 多个外国使节参加投产典礼。作为当时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 的企业,毛纺厂开业引起的轰动着实不小。忆起剪彩那天,70多岁的毛纺厂老厂长黄国明很是激动,“50 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参加,足足有500多名客人和中外新闻记者闻讯赶来。数十个国家的报纸发布了消息。那个阵仗,真是闻所未闻。”

其四,率先打破“大锅饭”。毛纺厂为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问题, 大胆创新“集体定额计件,超额按比例提成”薪酬制度,其员工的荷包在整个珠海鼓得最快。“一些业绩突出的车间主任,每月工资能拿三四百元,比我还要高。那个时候内地的工资也就几十元。想来毛纺厂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黄国明说。

毛纺厂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84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到珠海视察,首先便来到香洲毛纺厂,他看得很仔细。还不停询问建厂的情况、产品原料来源以及产品销路等相关问题。

香洲毛纺厂创造了辉煌,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本。正如黄国明所悟:“在我们珠海这样一个边陲小镇,办了一个工厂,形成了一个亮点,而且是改革开放的亮点。你别嫌它小,但是它亮起来,确实亮。”


图为香洲毛纺厂工人正在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拍摄于1991 年7月20 日)

图为1991 年7月20 日,香洲毛纺厂工人正在车间工作。(图片来自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

(注:该文选自珠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纂的《潮起珠海》画册,未经编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经编者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

相关推荐
新华全媒+|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温州举办

11月25日,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围绕“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主题,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政府官员代表、专家学者等近400位嘉宾共商海丝城市合作发展机遇。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周少波:构建“1+1+N”政策体系,为全国“双碳”工作贡献广东智慧、广东方案

11月30日下午,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深入探讨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节能环保机遇,促进中国与全球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点亮“一带一路”企业家的筑梦灯塔

海风拂面,阳光轻洒;群贤毕至,共襄盛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暨中国(广东)企业走出去论坛29日在广东珠海圆满落幕,100多名外籍专家、全球80多家媒体在内的上千名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叙情谊,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