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7日电(于子童)11月16日,在2025超大城市治理智库(北京)年会的圆桌讨论上,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同济大学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淑妍教授在阐述其“智能社会治理”理论时,讲述了同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团队追踪外卖小哥群体五年的观察与感悟,并以京东为例,指出企业对待员工的“温度”正是筑牢城市稳定感的基石。

图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同济大学全球城市与合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淑妍发言(王潇摄)
在会上,京东外卖全职骑手李良康讲述了自己和北京这座城市的故事。不论是在送外卖时帮助他人,还是在“小哥驿站”得到温暖的服务,李良康穿梭在城市之中时刻感受着城市的温度。此外,他提到京东和他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实实在在地为小哥们撑起了生活的底气。让他觉得更有盼头的是,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晋升的机会。
对于李良康的分享,刘淑妍教授感触颇深。她与研究团队对外卖小哥这一群体有长达五年的跟踪研究。“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对未来的茫然。正是在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深刻体察中,京东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做法,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在他未来不确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份信任、稳定与安全。”
刘淑妍将这一观察提升到智能社会治理的理论高度。在她看来,智能社会治理不仅要关注技术前沿,更要回应民生需求,弥合技术与公众之间的鸿沟。她指出,当前技术发展带来了对不确定性的普遍焦虑,而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正是为每一位市民和劳动者寻求并提供“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不仅来自技术的效率,更来自制度与人文的温暖。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基层劳动者的权益,正是构筑这种“确定性”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政府主导的智能社会治理探索同频共振。
“智慧城市为我们更明亮的万家灯火,以及更温暖的人间保驾护航。”刘淑妍最后强调,理想的城市未来,必然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温暖之城。这场“教授说小哥”的对话,生动表明了超大城市的智慧不仅在于精密系统与前沿技术,更在于对每一个微小个体“稳稳的幸福”的守护。
本次年会以“城市正智慧 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通过汇聚全球城市的治理智慧,深入探讨超大城市系统治理与协同创新的路径,推动全球城市的互鉴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