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事务边缘或代表性不足的“全球南方”国家,正经历思想层面的觉醒,努力通过推动国际体系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以争取或重塑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它们的集体声音和团结至关重要。
德国新政府必须全力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包括对德国和欧洲的安全与防务进行大量投资等。
作者强调,政策制定者不应进一步挑起经济分裂,而应开始专注于修复中美关系。事实上,只有中美和睦相处才能提供避免上世纪危机重演所需的框架。这就需要从零和思维转变为相互尊重,平衡竞争与合作。
金砖国家正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彰显自己的实力,争取更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们有潜力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特别是通过对教育和新兴技术的投资。发展统一的、具有建设性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及使用共同货币进行潜在贸易,可以进一步增强它们的全球影响力,巩固它们作为全球领导力量的强大地位。
非洲国家有机会重新定义自己在世界秩序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国家越来越把目光投向东方,希望与新兴大国和复兴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几十年来,与中国合作一直是常态。但如果七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那么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改变。在全球经济中,中国和七国集团分道扬镳对双方都有害无利。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多边合作,以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趋势的潜在利益,并尽量减少伴随这些趋势的危险。本文讨论多边主义面临的重要问题,试图解决今后几年国际合作一些最紧迫问题和需要。
2022年国际进程将较2021年更可预测。这种可预测性带来的主要是坏消息——大多数国际趋势都指向国际紧张局势升级。尽管如此,这种明确性使政策分析师和战略家更容易为未来做好准备。本文重点介绍了2022年使未来更加可预测的三个主要国际趋势。
德国智库称,2022年将由三项全球任务主导:(1)与新冠疫情作斗争,(2)重新设计经济和社会系统以稳定气候,以及(3)维护多极和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
疫后世界不会由中美对抗的结果决定,也不会将世界分裂成两个相互竞争的阵营。展望未来,希望美国能够调整自己,接受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还肩负着与俄罗斯、欧盟以及地球上的每一个其他国家一起,共同促进和维护世界持续和平、发展与繁荣的责任。
海地的地震与该国总统遭暗杀相隔不久,而美国在阿富汗军事占领的结束表明了资本主义全球秩序对贫困人民的“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作者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加深的时代,在推进世界秩序改革方面,统一既非必要也不可取。恰恰相反,世界最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参与者之间的非正式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超越了传统的二元思维,从而为激发实验创造力和相互学习的精神提供了更大的潜力。
中国已建立了与国际社会发展关系的另一种方式,“一带一路”可以为各国建立彼此之间的政治信任以及更广阔的融合发展前景铺平道路。
近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行动实际上已导致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僵局。新冠病毒的流行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上重建整个国际社会的时候已经到来。
11月15日,15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创造了记录。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协定。在新冠肺炎疫情破坏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历经8年艰难谈判,RCEP成员国在区域合作方面迎来了最终胜利。
人们将目前的中美紧张局势描绘为一场“新冷战”,将其与上世纪苏联和美国的二元竞争相联系,这其实是一种惰性思维。
联合国正在为9月即将到来的成立75周年庆祝活动做最后准备。尽管该国际机构备受批评,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日表明,在成立75年后,联合国仍然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合法性。
自由秩序正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在恐慌和混乱中,西方许多人将世界秩序崩溃的罪责推给中国和俄罗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便中俄两国利用了冷战后的危机,它们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真正的原因在于西方自身未遵循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原则,尤其是特朗普政府。
许多人惯性地将目前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描述为另一场冷战,这并不准确,因为中美之争不是意识形态竞争,且中国在军力上也不如美国。实际上,世界现在正处在一个全新时代——统治世界秩序的旧规则和集团正在消亡,而疫情又加速了这一进程。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之后的新世界秩序。
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印度三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巨大变化: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破裂,印度与美国关系日趋紧密,中国更加自信。这些变化凸显出世界正处在国际体系不稳定时期。
显示 36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