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的“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人文交流活动”25日在京举行。
韩国政府决定自9月29日起对中国团队游客实施临时免签政策。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7日在回答有关问题时表示,中韩两国互为重要近邻,加强人文交流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推荐、商务部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融合发展研修班圆满完成研修任务。
中国积极推动各国人民来华参观交流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为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提供了范例,注入了动力。
从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到加强博物馆交流再到深化高校合作,中国-中亚地方人文交流合作呈现勃勃生机。6月22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丝路传音:中国-中亚媒体智库合作与城市文明对话论坛”上,多国政府官员、智库学者与媒体人士认为,加强地方间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
6月19日,以“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正式启幕。来自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老朋友、新客商们来到昆明,共赴这场“东方之约”。
哈萨克斯坦文化与信息部部长艾达·巴拉耶娃6月13日在首都阿斯塔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人文交流滋润着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从风机叶片转动间输送的绿色动能,到公路上疾驰的中国制造,再到诊所内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中哈两国在能源转型、产业协同、人文交流领域结出硕果。
北京时间5月31日20时45分,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首发专列缓缓驶入阿拉木图,标志着中哈人文旅游交流开启崭新篇章。
5月21日,作为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舌尖上的相遇—中东欧美食与‘味美浙江·百县千碗’人文交流活动”在宁波江北老外滩启动。
从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到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俄首都莫斯科,到中国多地举办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蓬勃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活动,已成为深化两国关系、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韩国外长赵兑烈共同出席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
从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到旅游、教育等人文领域,近年来中泰双边合作不断拓展,推动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1月13日,“同唱友谊歌 携手创未来”——“文山·睦邻”2025年中越人文交流暨边民大联欢系列活动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启动。双方边民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1月5日,“一江情·一家亲”2025德宏州中缅边境地区跨国迎新晚会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环山工业园片区举行。
202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国(云南省)—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滇柬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
历史上,马六甲是东西方商品交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的故事,广为人知。如今,历史记忆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大批中国游客前来探访郑和遗迹,体验中国文化“出海”的别样魅力。
12月10日,第七届中国(云南)—缅甸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由云南省政府和缅甸外交部共同举办。滇缅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工商界代表与会,围绕“投资贸易、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边境管理及执法安全合作”主题深入交流,共话合作。
近日,意大利爱托勒芭蕾舞团在北京与中国观众见面交流,以芭蕾舞为媒共促中意人文交流。
东博会期间,记者遇到很多像龙·蒂罗西卡一样第一次来中国的客人,也看到很多像卡曼妮一样因为信心和热爱再次回到中国的人们。
显示 120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