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5日发布消息称,教科文组织将于2月5日至6日在斯洛文尼亚克拉尼举办全球人工智能论坛,以评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进展,并讨论各国正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从而确保这项技术服务于人类共同利益。
研究人员、公司、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普遍意识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使用带来涉及司法、隐私、自治、透明度和问责挑战。人们越来越期望组织解决这些和其他伦理问题。作为回应,许多公司、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实体采用人工智能或数据伦理框架和原则,旨在表明致力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伦理倡议的嘈杂声中,出现了一种观点,即人权框架可以提供适当的标准。一些组织建议使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载的人权标准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使用。这个想法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里,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成为了常态,各种各样的参与者提出了40多个类似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问责性、可控性、多样性、可解释性、公平性、以人为中心、透明度、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虽然这为协助各国处理类似的关切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但各地对这些原则的解释可能大相径庭,往往导致严重的混淆。
显示 4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