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替代货币和金融机制,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从根本上挑战全球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不仅彻底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还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元交易的风险并避免美国的监管。中国享有先发优势,因为它成为第一个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经济体。跟随北京的脚步,俄罗斯处于推进其数字货币项目的最前沿。
2008年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加强了银行体系,使银行产生的流动性扩张得到了控制。然而,十多年来,中央银行的流动性一直在增长,金融调解已经从银行转移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贷款转移到资本市场交易。这个新体系创造了新的财务失衡和扭曲,并带来了新的缺陷领域,因而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了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未来委员会的报告《2030年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本报告列举了全球金融架构需要调整的、与权力分散和一体化这两种看似相反的力量相关的风险和挑战的三个关键方面:(1)监管挑战(2)通过数字化改革金融体系(3)目前的宏观经济风险。
亚洲开放银行在《全球冲击以及新的全球与区域金融体系:亚洲视角》一文中表示,根据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秩序和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本书探讨了如何加强亚洲区域经济金融监管、金融安全网和危机管理的问题,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的问题。
“9·11”以后,因有了更为严格的收款人与款项用途的验证要求,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有可能导致一些国家脱离全球金融体系。
2007-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瘫痪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并无意中促成了反全球化情绪。这一状况促使地缘经济力量向亚洲更为明显地转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类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下降使得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的地区替代性机构崛起。
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过去10年中,规章与审慎监管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人都认同现在的金融体系比过去稳固得多。但是,过去10年中人们无意中获得的教训之一是,金融行业曾经是多么的脆弱无力,审慎监管曾经是多么的不完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决策制定和治理仍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柱,只有G20成员国中新兴经济体的利益在IMF决策制定和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全球金融架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改革。在机构体系中,南半球的利益应该得到提升。
贷款条件的遵从性不是预测项目成功的合适指标,对国内生产总值项目推测的偏离与财政表现和失业呈强相关,这突出了项目设计中宏观经济预测的重要作用。虽然这三驾马车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但是在某些情况仍存在重大分歧,主要涉及对金融可持续性和跨国溢出效应方面的评估。
2007年初,近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18个月后达到紧要关头,雷曼兄弟倒闭,冲击波传遍世界。孤注一掷的政府措施让世界脱离第二次大萧条,官员们承诺“永远不再”面临同样的风险。政客和央行展开广泛的国家级改革和国际协作过程,都旨在降低大银行倒闭的几率。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人民币正式“入篮”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有助于增强SDR自身的代表性和吸引力,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显示 14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