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杰说,施耐德电气将坚定深耕中国,携手本土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共同塑造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的未来。
德国制造商,特别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希望扩大在华生产以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并长期看好中国。”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全球知名叉车制造及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凯傲集团首席执行官罗布·史密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零售业,连接着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直观反映中国经济活力的窗口。记者近日对话多位跨国零售企业负责人,探寻他们眼中的中国市场。
瑞士圣加仑大学、瑞士中心(SWISS CENTERS)和汉易商务咨询公司(CHINA INTEGRATED)25日联合发布瑞士企业在华经营调查2023年度报告《在华瑞士企业:后新冠疫情时期信心大增》。报告显示,在华瑞士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近期不断提升。
受中美博弈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欧盟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不断抬高门槛,在欧中国企业的运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华欧洲企业受政治因素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部分欧洲中小企业甚至表现出主动“剥离”的倾向。
“疫情不会动摇我们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这是记者日前走访长三角地区部分外资企业多次听到的一句话。疫情冲击下,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外资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影响,但普遍未改长久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德国《商报》3日援引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报道,多数在华德国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
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3月29日说:“2022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了115亿欧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24日说,近期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等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支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制造业。
当前,在国内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取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外商全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专家表示,在外资金融机构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的背后,正是中国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真实彰显。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半年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广阔。”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汪豪铭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对在华投资发展充满信心。
分析认为,外资看好中国市场背后是中国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引力和配套能力等方面的长期综合优势,也离不开疫情之下各方积极主动回应外资诉求带来的信心。接下来,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系列稳外资举措落地显效,以及更大力度市场开放政策的推出,中国市场引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3月31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京主持召开汽车产业链外资企业座谈会,17家外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有关汽车工业协会代表参加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28日在国新办就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国产业界加强分工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今天下午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折合美元同比增长30.9%,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势头。
全球疫情蔓延下,又一场全球性峰会将在中国举办。7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将举办,这也是继2019年首届峰会之后的第二次举办。
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将于7月15日至16日在青岛举办。目前已有来自境内外479家跨国公司报名线下参会。
中国石化与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石化产品和燃油公司之一的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26日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成立50:50对等合资公司,扩大在中国生产环氧丙烷和苯乙烯。
相关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利用外资总规模将达6900亿美元左右。中国也是疫情期间全球极少数吸收外资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预计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4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显示 44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