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极有可能导致特朗普总统违背2016年竞选时做出的消除美国贸易赤字和削弱美元的承诺。
美国媒体的关注点如今聚焦在新冠肺炎上。从感染到死亡再到股票价值暴跌,从意料之中的旅行禁令到出乎意料的外交和经济后果,每一个可以想象的负面结果都将与美国总统有关,关乎其能否顺利连任。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传播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的潜在影响,巴西一些分析师已下调经济预期。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一直波动,随着全球供应中断问题加剧,拉丁美洲各出口国变得忧心忡忡。
韩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严重的新冠病毒暴发国,仅次于中国,超过1100人感染,7人死亡。韩国大邱地区冠状病毒病例约占韩国的75%。但作者乐观地认为,韩国不会像中国一样出现病毒的大规模扩散。
伊朗现在至少有61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12人已死于该病(这是目前中国以外单一国家最高死亡病例数目)。
这次新冠病毒暴发提醒人们,人类与传染病的进化斗争远未结束。大自然似乎扔给人们无穷无尽、扑朔迷离的病毒“惊喜”。人们越是入侵和改造地球的生态系统,让自己暴露在野生物种面前,人们就越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把微生物病毒带回家。
能够表明新冠病毒开始突破中国国界、进而冲击全球经济的一个经济指标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价格下跌。液化天然气价格现在已接近最低点,有几家美国生产商愿意付钱给潜在用户,让他们把国内过剩的天然气运走。石油价格24日也开始再度下跌,因为显然影响全球航运和贸易的因素可能不只局限在中国。
中国人是新冠肺炎的受害者,而不是罪魁祸首。病毒不会歧视,它们的传染性无关肤色、国籍或语言。就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受到疾病影响的患者一样,中国人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尊重和帮助。消除恐慌和歧视,才能更快实现战胜病毒的共同目标。
中国通过关闭工厂和破坏供应链来限制病毒传播。这种供应冲击带来的影响更大。一般而言,当人们停止支出时,增长放慢,通胀也会下降。但当供应受限时,即使经济动荡,价格也会加速上涨。如果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它可能会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通缩压力。宏观经济决策者可能会再次面临痛苦的决定。
目前,新冠病毒正在中国国内迅速传播。中国严厉的疫情控制措施以及其他国家施加的旅行限制已减缓了病毒的传播速度。但是,许多专家担心,新冠肺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
新冠疫情突然急剧恶化,成为了受新冠病毒侵袭最严重的欧洲国家。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呼吁各党派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目前的紧急情况,并称已将政府措施告知反对派北方联盟领袖马特奥·萨尔维尼。然而,萨尔维尼似乎无心合作。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似乎更有可能加剧意大利激烈的政治分歧,而不是缓解。
东南亚已经发现的病例数量可能并没有反映出这种疾病真正的传播程度。鉴于该地区与中国广泛的贸易和旅游联系,东南亚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出现大量感染病例的区域。如果新冠病毒真的在该地区大规模传播,东南亚国家将需要国际社会提供大量援助。
传染性疾病是对全球非传统安全的重大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早日采取行动,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或大大减慢。文章指出,这不能责怪中国,因为其在传染病检测和监测方面的投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达19.4亿美元,约为排名第二的日本(6.4亿美元)的三倍。因此,如果今天其他国家面临和中国一样的疫情困境,他们很有可能会措手不及。
透明以及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共享是政府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包括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内的许多治理挑战的关键。
总体而言,中国积极、严格的抗疫措施证明了该国的能力。
新冠病毒的经济代价正在不断增加,并会给未受到疫情影响的大量人口带来影响。2018-2019年度,中国和印度间的贸易总额为870.71亿美元,其中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为703.19亿美元。文章指出,印度的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组件的进口,以及制药业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
新冠病毒已在中国显示出它可以在短短几周内从最初的传入发展成大规模暴发。目前有一个紧急但正在关闭的窗口期,人们要为该疾病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大规模传播做好准备。本文就美国和全球如何做足准备给出行动建议,以防新冠病毒无法被遏制并在中国以外发生持续的人传人情况。
《经济学人》发表题为《中国的邻国正在努力遏制新冠病毒》的文章称,虽然绝大多数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都在中国,但新冠肺炎这种传染病已经在整个亚洲蔓延开来。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都报告了确诊病例。
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Desmond Lachman发表题为《新冠病毒绝不会利好美国经济》的文章称,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最近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对美国经济有利。从他这一言论来看,人们不应指望美国经济政策的孤立性会很快改变。这可能会让美国和全球经济付出高昂代价。
显示 278 条中的 221 到 2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