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关注共同的海洋利益,澳大利亚可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海洋治理框架。
可再生蓝色经济提供一条变革性的道路,展示了生态系统恢复如何成为社会和经济复兴动力。
本文评估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海洋,包括生态系统以及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探讨了中国通过更全面的沿海和海洋环境管理系统来适应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政策选择,包括提高综合和弹性海洋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以及促进可持续渔业管理。
本文探讨东南亚国家面临主要海洋治理挑战和优先事项、各自优势和劣势,以及国际合作和安全框架关键领域。
欧盟及其成员国在考虑将海洋视为强大的碳汇或储存场所时,需要理清海洋治理中保护和使用模式之间的平衡。
“2022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3日在海南三亚开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前政要、外国驻华使馆高级官员、国际组织及涉海部门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围绕海洋合作与治理议题进行研讨。
在欧洲和太平洋岛屿的专家、决策者和民众之间建立双向桥梁将非常有利于确保海洋治理计划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欧洲应提供太平洋国家所需的科学数据,了解太平洋岛民的需求并学习当地的习惯做法,以更相关和民主的方式保护资源。
在亚洲,疫情加剧了经济放缓。该地区的许多政府已转向与其它国家合作来应对当前的环境和发展挑战。在医疗和教育、互联互通、贸易和就业等关键领域,各国正共同努力提供发展和服务。本文评估了印度、东盟和韩国在海洋治理、贸易、连通性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伙伴关系的前景。
首届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与会各方就海洋治理、蓝色经济、可持续渔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8日发表中外对话网站高级研究员张春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文章称,中国是地球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都位于东南沿海,而现在,决策者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
显示 1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