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经济及石油需求前景继续承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7日大幅下跌逾5%,跌至今年1月以来低点。
减少美国石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最佳方法是减少石油需求,而不是专注于减少国内石油产量。
欧佩克秘书长表示,随着中国重新开放,全球经济前景将变得更加乐观。
国际能源署(IEA)12日在其月度石油报告中下调今年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新年伊始,国际原油价格在每桶80美元关口徘徊,何去何从?专家们莫衷一是,分歧大于共识。几大决定性因素随时都会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表示,持续的能源危机预计将使石油需求增加50万桶/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并减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本文探讨了与石油需求达峰前景相关的重大地缘政治问题及影响,其中包括石油市场份额可能在主要生产国之间重新分配;国家失败或主要产油国内部政局动荡的可能性;需求达峰对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3日发布月度石油市场报告,将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较3月预测上调日均10万桶,认为新冠疫情防控进展及多国经济刺激政策正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
石油输出国组织11日发布月度市场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达到日均9630万桶,比2020年增加590万桶。
《联合早报》8月14日报道:受冠病疫情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降幅将大于之前的预期,且明年的需求复苏也充满不确定性,这可能会给该组织和盟友支撑市场的努力增加难度。
随着经济恢复正常,全球石油供应也在逐步恢复。如果油价保持在40美元/桶以上,一些页岩气公司和产油国可能在今年夏天迅速增产。然而,从长远来看,供应面临其它限制。全球对未来供应投资的信心已经崩溃,疫情又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这意味着减少投资可能会对供应有更大的影响。
对拉美地区石油生产商而言,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萎缩,加之全球油价暴跌,可以说是最糟糕情况。不过,由于中国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之际战略性地增加原油储备,3月份中国原油进口恢复得相对较快。但是,美国能源信息署指出,防疫措施仍在产生影响,可能影响整个第二季度的中国原油进口、炼油厂运营和国内消费。
油价暴跌是由美国石油市场的一系列巧合引起的,并不一定代表未来的市场状况,但后面也可能会重复出现类似于4月20日的情况。需求是出现这种空前状况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最终解决方案。需求极低和存储能力有限令油市承压。除非全球需求再次回升,否则油市将继续动荡。需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不仅限于美国,还涉及全世界。
面对前所未有的需求冲击,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近期达成的减产协议带来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越来越明显的是,石油需求下降太快,供应协议难以跟上步伐。如果供大于求的状态持续,更多石油将被储存起来。库存将会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到今夏,全球原油和成品油存储能力将面临巨大压力。
从联合储备设施向亚洲和中国“茶壶炼油厂”出售战略石油现货有望让石油生产商在该地区扩大市场份额。但代价是什么?本研究分析了,在“茶壶炼油厂”市场渗透率增大的背景下,从靠近中国的一个假想的联合储备设施向中国出售石油现货对一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潜在意义。
2019年10月15日,中国多家重要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与控制方案研究》。报告中的油控路径显示从2030年到2050年中国石油消费急剧下降。作者指出,中国在控油道路上采取极端措施会影响全球能源市场。这条路径会不会减少中国和沙特之间的能源合作?会如何影响沙特经济转型?本文予以阐述。
据《宣言报》(Al bayan)8月4日报道,日本能源和自然资源署数据显示,今年6月,日本从阿联酋进口石油2889.9万桶。
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15日发布月度原油市场报告,将2019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9万桶,至130万桶。报告预计,2019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将为1.004亿桶。
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巴尔金多对中美贸易战感到担忧。中国的石油需求占世界总需求的12%以上,是全球石油市场的关键。当中国经济大幅放缓时,对油价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许多观察人士开始质疑石油需求的未来。在这种不确定的背景下,一些原本作为石油财富持有者创立的主权财富基金,现在被赋予了纳入经济多元性的使命。本文提供了四个主权财富基金的案例研究。
显示 23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