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贵州省交通厅获悉,2021年,贵州将改善县乡公路路面6000公里,并重点向724个传统村、270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倾斜。
记者日前从贵州省扶贫基金会了解到,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贵州将建100个“县域扶贫馆”,通过线下展示销售+线上商城、直播带货的消费扶贫模式助力“黔货出山”。
处于“经济低洼地”和“脱贫主战场”,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2020年,全省现代化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8.9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25.82亿元,同比增长3.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3.09亿元,同比增长5.8%。
春节临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近年来,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跨越式发展。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化屋村的变迁史,也正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扎实做好全省就地过年群众服务保障工作,贵州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出台17条政策,将全面落实“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加强生活物资保障,要求不能“层层加码”以及擅自采取“一刀切”措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等。
在刚刚结束的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今,以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为指引,一幅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贵州工业产业新画卷在拼搏中精彩擘画。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蔬菜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贵州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月2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贵州旅游活力动力迸发,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460家,新增5A级景区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5%,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此间召开的贵州省“两会”上,“高质量”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高频词,高质量脱贫和高质量发展正在黔贵大地加速释放新动能。
春节临近,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黄粑生产企业的工人们忙着赶制手工黄粑,供应节日市场。近年来,黔西县加大传统特色食品产业扶持力度,推动黄粑传统特色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使黄粑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产品通过从线上线下渠道销往省内外市场,助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在品牌塑造、品质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转化等方面再发力、见成效。“锦绣计划”智库成员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谋划“锦绣计划”“十四五”规划,将“锦绣计划”作为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
实施振兴商贸“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以来,全市商贸流通行业在“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和“市场引领、贸易先行、以贸促工、工贸并进”发展路径的统领下,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培育壮大消费增长新动能,打造“爽爽贵阳·消费天堂”城市品牌。
走的是“嫦娥路”,过的是“日月桥”,依托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这座小镇定位为“世界一流天文小镇”,覆盖“中国天眼”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处理中心也即将落户这里。它的“野心”能实现吗?
近日,贵州省公布了2020年主要统计数据,“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总量快速增大,人均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
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5%,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
1月17日,雪后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在夕阳映照下,翻涌的云海呈现朦胧的玫瑰色,美若仙境。
初步核算,2020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以来,贵州紧跟国家对外开放步伐,在对外开放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面向全球搭平台、育生态、培土壤,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展开,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显示 650 条中的 181 到 20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