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防灾减灾能力,也为全球早期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科·巴雷特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积极与各方共享气象领域技术和经验,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灾研修班举办。来自赞比亚等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24位农业官员、专家、技术员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国家发展改革委12日发布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的项目和国债金额,商有关部门下达2023年增发国债第一批项目清单。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介绍了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启用情况。
6月16日上午,安徽阜阳经开区举行2022年“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应急管理局举办防灾减灾暨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班,全县各镇防震减灾助理员、自然灾害普查员、地震宏观观测员等共300余人参加培训。
5月10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开启防灾减灾主题宣教活动的序幕,通过防灾减灾知识“四进”活动。
今年以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刘楼村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尤其注重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培训活动,有力提高村民防灾减灾潜力,并顺利获评2020年度安徽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近日,安徽省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和国元保险公司明光支公司组织栽培、植保、土肥等技术人员,携带国元保险购买的2万元农资深入各乡镇,开展针对贫困户和种植大户的帮扶行动。
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称,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至108个。
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的非政府救济部门已具备了很强的能力,它们不仅能够满足受灾群众的特殊需求,亦有助于灾难反应行为者间的跨部门协调和知识共享。这种情况表明,即便政治环境有所限制,社会参与者也可在灾难反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1年至今,美国发生了84次极端天气事件,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损失。气候变化已让纳税人付出沉重代价。据政府问责办公室(GAO)的一份报告,过去10年,联邦政府已花费3500亿美元来应对气候灾难,到2050年,这类费用将达到每年350亿美元。极端天气事件往往对工薪家庭的伤害最严重。
在未来灾难准备方面,人道主义利益相关者需努力确保他们在运作上的协调。这需要救援人员、民间社会、捐助者、军队和政府间积极分享知识和最佳实践经验。
显示 13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