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的收官之作,“中华水塔——三江源”与“鲁迅文学之路”联展9月1日在德国特里尔拉开帷幕。
青海省从事牦牛相关产业的加工企业超过500家,从事牦牛养殖和生产的合作社组织达1000多家,带动农牧户50余万户。此间正在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牦牛大会暨第一届青海牦牛产业大会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随着传统畜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青海牦牛产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钾肥生产基地。如今察尔汗盐湖旅游价值日益显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记者从2018中国生态环保大会暨第三届绿色发展论坛、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本届中国生态环保大会以及绿色发展论坛、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将于本月19日至2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夏季,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温时,此时的青海,平均20多度的气温,有着凉爽惬意的风,一尘不染的蓝天,纯净无瑕的白云,走进青海,恰如走进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除了欣赏美景外,高原上的特色“饮料”也勾起了不少外来游客的食欲。盖碗茶、熬茶、酸汤、酸奶……说起青海这些特色的“饮料”,一定让你过足了瘾。
5日,在此间举行的2018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巴基斯坦客商卡农正坐在牦牛毛账房里的藏毯上品尝着手抓牦牛肉。“我们不仅能看到各国精美的地毯,还能体验各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卡农说。
4月2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2018“绿色·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届草莓蔬菜采摘节上,由25家农家院制作的180多个农家土火锅排起“长龙”,供游客免费品尝。其中一个可装20多斤食材的“火锅王”最引人注目。
2018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将于6月2日至6日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编织绿色地毯世界,铺架‘一带一路’桥梁”为主题,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设A、B、C三个场馆和广场展示区,总搭建展位约2000个。
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记者从青海省发改委获悉,规划涉及青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发展定位有13条、重大工程项目27条、重大利好政策19条、重要协同发展机制6条。
中国青海民族文化艺术展2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200余件展品集中展示了青海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如果夏天的青海湖是美丽的,那么冬天足以用神秘来形容;如果夏日的黄河水汹涌澎湃,那么冬天的黄河一定是蜿蜒前行;如果夏天的青海山河壮美无比,那么冬季的青海风光一定展现着别样的一番韵味。
1月24日,2018青海柴达木特色农产品(杭州)推介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吸引了百余家来自浙江、青海的企业参加。不只是举办推介会,近年来浙江省和青海省海西州以对口援建为契机,通过产业援助增强海西州经济发展“造血”能力。
“看雪景、做冰雕、参加景区的活动……这几年冬季到青海的游客比以前多。”青海湖敦煌旅游车队的包车司机马德志说,以前冬天他们就歇业了,现在平均每周跑一两趟短途旅游包车。
1月12日,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获悉,为健全我省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日前,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出台《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旨在努力把青海打造成为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高地、生态文明的价值高地和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青海生态地位重要性无与伦比,但生态环境又无比脆弱,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凸显。
传承经典、加快抢救藏医学资源,打造藏医药教育事业智囊资源,青海省“名老藏医百人计划”于12月26日正式启动。藏医学历史悠久、体系完整,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历史上藏医药教育主要以寺院教育、师带徒、民间家传等形式传承,然而伴随部分名老藏医的故去,藏医学宝贵的学科资源也随之流失,藏医学的传承工作十分艰巨。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今年青海省进口贸易迅猛发展,外贸进口呈现大幅增长势头。
记者从青海省旅发委了解到,我国首个以撒拉族风情为主的旅游综合体——撒拉尔水镇项目,11月30日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工建设,一期投资10亿元。
8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青海省首次发往俄罗斯彼尔姆市的中欧班列从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车站驶出。班列编组41辆,运输的货物为青海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生产的盐湖产品。
入伏后,“上山入海去草原”成为游客避暑的主要方式。作为避暑胜地之一的青海已经迎来旅游旺季,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车票住宿已显紧张。
显示 263 条中的 241 到 2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