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并不仅仅限于防风固沙,这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能、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健康”六位一体的的沙漠绿洲产业,并且成功进军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了“中国生态名片”。
吴向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一位常年工作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一线的基层干部。
沙漠深处或许有清风、有花香、有甘饴,一切快乐与自在,只有这姑娘自己明白。
这样一个住在沙漠腹地、看上去极为普通、且不善言谈的农牧民老汉,竟然靠着勤劳与智慧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种树种成了百万富翁。
有人说“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而在杭锦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穿沙精神”。
这里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位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深处,62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祖辈生活的地方。在他小时候,这里“出门就是明沙梁,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的生活想都不敢想。
以五棵树为起点,杭锦旗人武部在库布其沙漠南沿已经建起了一个占地7.6万亩的生态基地。
从一个二十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至今有40年林场工作经验的他,在铜盖护林站这一守,就是整整37个年头,风雨无阻,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他就是白土梁林场铜盖护林站的护林员田青云,在达拉特旗林业战线上被亲切地誉为当代“护绿愚公”。
张吉树是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创新治沙技术的引领者。
独贵塔拉镇村民张喜旺——当地防沙治沙先进典型人物
王双喜是白土梁林场的场长,他带领林场职工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治沙工作。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青铜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礼仪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在库布其治沙历程中,治沙人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实践,创新了一系列技术,极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效果。这一系列技术主要有: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大数据治沙技术、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等。特别是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和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植树造林技术领域具有革命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对土壤原生境扰动最小。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30年来,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如今,这里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过去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农牧民生活苦不堪言。经过30年科学治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紧密合作下,修复绿化沙漠960万亩,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百姓10.2万人脱贫致富。昔日的不毛之地、荒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库布其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过去的库布其,黄沙漫天,一片荒芜;而今经过近30年治理,沙漠里已生长出5000多平方公里绿洲,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在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江淮汽车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主动创新、深化产业合作,推动转型升级。
显示 25177 条中的 22661 到 22680 条结果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