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绿色“中国梦”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沙区植被不断增加,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逐渐由梦想照进现实。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029万亩,飞播造林877万亩,封山育林453万亩,森林抚育及退化防护林改造等16万亩。
库布其沙漠边缘,昔日“一场风起,所向披靡”的流动沙丘,如今已被一条条绿带牢牢锁紧。
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在欠发达的沙漠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环境与发展双赢的道路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模式正用“变征服沙漠为善待沙漠”演绎着这场前所未用的生动实践。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并不仅仅限于防风固沙,这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能、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健康”六位一体的的沙漠绿洲产业,并且成功进军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了“中国生态名片”。
吴向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一位常年工作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一线的基层干部。
沙漠深处或许有清风、有花香、有甘饴,一切快乐与自在,只有这姑娘自己明白。
这样一个住在沙漠腹地、看上去极为普通、且不善言谈的农牧民老汉,竟然靠着勤劳与智慧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种树种成了百万富翁。
有人说“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而在杭锦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穿沙精神”。
这里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位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深处,62岁的牧民白音道尔计祖辈生活的地方。在他小时候,这里“出门就是明沙梁,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的生活想都不敢想。
以五棵树为起点,杭锦旗人武部在库布其沙漠南沿已经建起了一个占地7.6万亩的生态基地。
从一个二十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至今有40年林场工作经验的他,在铜盖护林站这一守,就是整整37个年头,风雨无阻,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他就是白土梁林场铜盖护林站的护林员田青云,在达拉特旗林业战线上被亲切地誉为当代“护绿愚公”。
张吉树是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创新治沙技术的引领者。
独贵塔拉镇村民张喜旺——当地防沙治沙先进典型人物
王双喜是白土梁林场的场长,他带领林场职工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治沙工作。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青铜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礼仪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在库布其治沙历程中,治沙人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实践,创新了一系列技术,极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效果。这一系列技术主要有: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大数据治沙技术、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等。特别是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和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植树造林技术领域具有革命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对土壤原生境扰动最小。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30年来,当地政府、龙头企业、沙区居民紧密合作,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如今,这里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显示 25601 条中的 23081 到 2310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