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上,鄂尔多斯这片土地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巨变,翻天覆地的变迁中,有一棵古松巍然独存,铁骨青枝,矗立千年。这就是中国第一松——准格尔旗油松王。
鄂托克前旗的开放包容,像草原一样辽阔厚重。藏传佛教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在鄂托克前旗与蒙古族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
蒙汉文化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孕育了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漫瀚调”。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曲,兼具晋陕民歌风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历史上秦直道既是国防大道,也是重要的经济动脉和文化走廊,直道既保障了鄂尔多斯地区的长期稳定,同时作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道,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十七世纪,鄂尔多斯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和萨冈彻辰推出史学巨著《黄金史》和《蒙古源流》,这两部文献与《蒙古秘史》并称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这是鄂尔多斯永恒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不朽丰碑。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越过近千年时空,成吉思汗的名言依然激励今人要胸怀高远、奋勇进取。
走西口,这场持续二百多年的人口大迁徙把蒙汉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鄂尔多斯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情怀接纳了从西口而来的晋陕民众和农耕文化,从而掀开了蒙汉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篇章。
萨拉乌苏名扬天下,传闻世界。萨拉乌苏是鄂尔多斯古代文明的源头胜地,是鄂尔多斯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
鄂尔多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该市演出服务中心成功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单位。
莲沙度假岛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让人真正放松的地方。是一个心情愉快、健康美丽快乐的地方。莲沙度假岛上硕大的莲花度假酒店是不用砖、瓦、沙、石、水泥、钢筋而建造的绿色建筑,环保生态,是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位36.35%和88%,创造了西部地区绿色奇迹,如果你没有来过伊金霍洛旗,你一定感受不到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对儿子的思念和深情,阿镇东部的母亲公园里,这位伟大母亲的雕像高高的矗立在公园的最南端,眺望着远方儿子的陵寝,也眺望着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
康巴什区第三幼以体育作为办园特色,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不断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2014年9月被评为康巴什区足球示范幼儿园,自此三幼的体育特色结构更加完善。经过重新研讨确立了“快乐足球,伴我成长”的足球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幼儿园特色足球活动质量,通过足球特色带动幼儿的足球热情与兴趣,拓展幼儿体育活动的空间,用足球运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鄂尔多斯市,一个资源富足的现代化城市,拥有全国1/3羊绒制品、全国1/6的煤炭储量、全国1/2的稀土高岭土储量、全国1/3天然气储量,得天独厚的资源使鄂尔多斯迅猛发展。
因“这里的沙子会唱歌”而得名的响沙湾。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库布其沙漠中,地处中国沙漠东端,是中国距内地及北京非常近的沙漠,可谓大漠龙头,罕台川河水从它前面流过,姑子梁与它临川相望。
福沙度假岛是蒙古人存在的世界。人们以蒙古人的方式过蒙古人的生活,悠然自得地享受游牧民族的快乐:从祭敖包到蒙古女骑士,从参加《鄂尔多斯婚礼》到野外自助烧烤,从牧羊女到勒勒车,从驰骋的马群到蒙古人草原大迁徙,从草原泳池到蒙古帐篷群,以及萨满、奶食品、歌舞、篝火等等。
沙柳用来发电,捕集热电厂废弃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经济产业链,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走出了一条沙草产业三碳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苏泊罕大草原是一片文化宝地,处处体现出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本土会盟文化、马文化、驿站文化和宗教祭祀文化,七旗会盟区、游牧体验区完整重现13世纪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场景,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博览园”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在沙漠绿洲中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农业,开发绿色能源产业,利用现有的沙漠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奠定了沙漠生态经济学的基础,创新性地推进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紧密合作,引进市场运作和利益共享的机制,有效地实现了四个方面确确实实的回报。
显示 25193 条中的 23301 到 23320 条结果
走进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