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埃及周边环境恶化并对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埃及带来负面影响。埃及政府努力降低外部干扰,为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并潜心推进经济改革、提升经济韧性。其以推进工业化进程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改革,吸引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来此投资。专家提醒,目前经济状况虽呈现好转趋势,仍须关注一些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在国际和地区博弈的大背景下,且恰逢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纪念之际,埃及智库全球未来研究论坛日前在开罗举办“中国与中东和平”研讨会,聚焦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作用。
日前,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访问中国,她在接受意媒采访时表示,此行“标志着北京与罗马之间的关系已从明显的不确定状态进入了新阶段”。
孟加拉国军方8月5日宣布总理谢赫·哈西娜已辞职。同日,哈西娜离开孟加拉国前往印度。6日,孟总统宣布解散国民议会。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出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领导人。
近日,尼日利亚爆发全国性抗议活动,在部分州演变为暴力事件,多人在爆炸等事件中丧生。抗议者呼吁政府解决物价上涨等经济困境,部分抗议者要求当局下台。专家分析认为,尼政府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加剧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是引发此次抗议的主要原因。我在尼合作项目及公民人身安全风险或进一步抬升。
上半年,我国外贸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彰显出我国外贸在繁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所具备的强大韧性与巨大潜力。分析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外贸领域做出的决策部署为我国外贸的未来发展明确了路径与方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展望未来,我国外贸有望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各国人民“心相通”,扎实落实八项行动,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未来,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将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二季度德国经济(GDP环比)意外收缩,7月几乎所有重要的先行经济指标均明显恶化,广泛预期中的经济复苏又一次落空。分析指出,能源转型正在成为德国工业企业的沉重负担,专家们并不看好德国政府最新提振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可以成功阻止去工业化进程。
中国—安哥拉双边投资协定已正式生效实施,两国经贸合作迈入新阶段。多名受访者表示,中安经济互补性强,投资前景广阔,协定实施将有助于深化两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国投资者在安投资的信心。与此同时,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安哥拉营商环境,评估在安投资风险,谨慎决策。
今年以来,中意经贸关系趋稳,在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化合作。专家分析称,中意未来需进一步建立更加透明的对话机制,减小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同时可深化在科研和农业领域的合作,放大已有的积极效应。
与上届保守党政府明显不同,英国工党政府尽管执政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但在贸易政策上,新政府已经显示出鲜明的新特征。英国新政府在态度上高度重视英国的外贸发展,将外贸发展作为推动英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英国重新开始重视欧洲大陆对英国外贸的重要性。
包括德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能源,以及挪威耐欧氢气公司在内的20家欧洲大型氢能设备制造商7月初联名致信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希望欧盟采取更多措施,确保欧洲制造的制氢设备为欧盟实现到2030年制氢能力达1000万吨的目标提供动力。前者要求欧盟“增强”对中国“补贴”的审查力度,遏制从中国进口的氢能设备对欧盟当地制造商带来的“冲击”。
调研中,一线从业者和专家学者表示,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重大项目落实,促进“中国制造”和“中国物流”在全球协同布局,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我国快递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开辟“大航海”时代,通过新开、增开洲际货运航线及国际定期货运航线,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商品出海、产能出海和物流出海,逐步构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铁三角”。
近期,肯尼亚、坦桑尼亚接连发生中国游客安全事故,均有死伤,引发国内对于出境东非游、乃至非洲游的担忧。当地旅游相关业者对此也高度关切,第一时间予以全力救援。安全事故集中发生也暴露出当地服务业的短板,国内旅游机构和游客须引起足够重视。
近期,多个国内矿企出海遇阻,损失惨重,究其原因是各国对关键矿产等核心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矿企出海面临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和ESG合规风险,要求矿企在“走出去”前做好尽职调查,多维度综合考虑项目的潜在风险,将ESG和共同发展做到极致,与此同时积极寻求与第三方合作,通过“抱团出海”的方式分散风险。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自7月8日起对中国为期三天的访问是孟中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皮尤研究中心对3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中国对他们国家经济的影响力。
今年是中俄文化年开启之年,中俄两国人民已经携手走过75年风雨历程,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当前,中国文化在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吸引力符号。随着中俄关系高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俄传播正迎来蓬勃发展机遇。
当前在俄举行各类中国文化交流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文化传播活动缺乏统一的品牌符号,碎片化、规模小,难以形成声势。
显示 2548 条中的 181 到 200 条结果
探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