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2%。双方对扩大金融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深化金融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东盟国家将从多个领域加快与中国人民币本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多方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步伐的加快。
相较于冯德莱恩的坚决态度,德国汽车制造商态度相对谨慎,宝马、梅赛德斯和大众等公司严重依赖中国市场,担心引发贸易战。
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发起点和连接点,江苏近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统筹省内资源打造平台,坚持市场化原则开拓合作,强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版图东升西降背景下,以中东主权财富基金为代表的中东资本集体“向东看”,通过二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加配中国优质企业,在我国境内进行多轮百亿级投资,加速布局中国新兴产业。
英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伯明翰9月5日宣布财政破产。由于持续的高通胀、不断攀升的财政支出和长期低迷的经济增长,自去年以来,英国已经有多个地方政府宣告财政破产,但影响力均不及伯明翰。事实上,不止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英国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近年来也在大幅增长。
专家建议,要引导企业赴厄投资前做好市场评估和风险研判,全面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特别注意回避在资源环境、土著人保护、劳工问题等领域的舆论风险点。
十年来,中埃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务实合作。2018年中埃首个联合考古项目启动,五年间两国考古领域合作成就显著。近日,记者就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调研了各方看法。
与印度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一直被英国政府视为英国“脱欧”最大的贸易红利之一,但与印度进行贸易谈判时遭遇的困难开始让英国政府反思与发展中国家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行性。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16至19日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45个国家近750家企业参展,其中东盟参展企业约640家,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7个东盟国家恢复包馆。会期将举办19个高层论坛,涵盖经贸、产能、电商等领域。
美国商务部近日公布拟议的《印度-太平洋经济繁荣框架供应链协议》(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文本,对该协议目标及协议规定的相关合作伙伴间合作方式作出说明。接下来,参与协议的国家将启动各自审批程序,为协议的签署做好准备。
政局动荡导致缅甸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加剧电诈网赌等社会问题对人员安全的威胁。专家认为,缅甸近期局势将持续对中资企业“出海”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对涉缅风险动态加强监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投资活动。
与国内中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等曾一度制约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直到5年多前,一条全新的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诞生,将西部与海洋紧密相连,为西部产业聚集、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招商政策及广阔的市场前景,霍尔果斯瞄准行业龙头、关键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相继建成公铁联运国际物流园、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消费电子产业园、进出口药品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吸引一批重点企业入驻投产。
目前,希森集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主要是品种的试种和推广,以及技术输出和试用。未来,希森集团将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种薯育繁推体系,打破发展瓶颈,共享发展成果。
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快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创造性转化;同时,要健全中药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建设和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交流互鉴,助力中医药服务贸易水平提升。
9月2日,达卡机场高架快速路(一期)通车运营,成为孟加拉国首条高架快速路。这是近年来中国同孟加拉国在基础设施、信息通信、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助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孟加拉国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硕果累累。
马耳他能源部8月31日公布首个国家海上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6大区块用于建设海上风能或光伏发电场,将优先考虑采用漂浮式技术。中企可以考虑抓住机会,参与到马耳他海上可再生能源投资建设,借此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市场。
在中国成立的希音正在南非的新兴电子商务市场站稳脚跟,与美国巨头沃尔玛和亚马逊展开竞争。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行的第六届“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在全球数字科技发展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机遇,数字化浪潮也将为“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注入新的生机。
欧盟委员会近日公布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将于今年10月1日起生效,一直持续到2025年底。中国高碳排放行业对欧盟开展出口贸易业务时,应注意合理评估规避风险,并尽早实现碳成本核算与国际接轨。
显示 2547 条中的 521 到 540 条结果
走进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会场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