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台湾“猪倌”大陆山区创业扶贫记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9-05 17:12:19

新华社贵阳9月5日电 (记者向定杰) 57岁时,他带着100万美元从台湾来到贵州创业;21年过去了,他仍扎根大陆西部山区,带着村民脱贫致富。他就是贵阳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昭宏。

在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记者见到了李昭宏。他戴着鸭舌帽,手机放在胸前口袋,年近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短途出差还喜欢自己开车。谈及黔台两地的人生经历,李昭宏打开了“话匣子”。

23岁从台湾中兴大学动物营养系毕业后,李昭宏经营过饲料公司、种猪场、肉猪场,在种养殖方面经验丰富。1998年临近退休时,他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朋友意想不到的决定:带上全部“家当”去贵州投资创业。

“大陆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发展迅速。那时的贵州依然比较落后,交通和通讯还很不便。但在我看来,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有商机,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去发展。”李昭宏说。

就这样,他只身一人来到贵阳,在市郊租了一个仓库,做起饲料生意。由于没有品牌、规模也小,起初业绩并不好。李昭宏便又租了一个场地做养猪示范,逐步打开了销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昭宏到开阳县考察发现,当地群众养猪以分散饲养为主,科技含量低,防疫治疗跟不上,养殖效果不理想。眼光独到的老李做了旁人看不太懂的决定。2002年,他转移阵地,在开阳办起了养殖场。

“当时道路条件差,我们开着皮卡车往返村镇。车上常备铁锹和锄头,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车会陷入泥泞的山路里。”李昭宏回忆说。

再度创业,老李面对更多的难题,但他却劲头更足,以场为家,一步步把事业带上了正轨。自动进料、自动饮水、踩踏式粪便清理、全厂区视频监控……一排排整洁的猪舍,慢慢在山旮旯里建起来了。

曾在新希望集团工作17年的黄国明被李昭宏“挖”过来担任总经理。谈起这位老板,黄国明评价说:“他生活十分节俭,不在乎挣了多少钱,最关心的是企业要长久活下去。”

在李昭宏支持下,黄国明大胆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设施、引进高端人才、开拓多渠道市场,仅养殖就申报了十多项专利。去年公司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今年有望接近3个亿。

创业绝非一帆风顺。2008年的凝冻灾害让李昭宏的养猪场断电断粮,差点撑不过去。当地政府雪中送炭,及时组织车辆送饲料、送柴油发电机,并帮助申报保险理赔,助其渡过了难关。

“当地政府还给予财政免息贷款、土地流转等优惠。”李昭宏说,“在这里能站稳脚跟,得益于大陆对台商相当照顾,能开绿灯尽量开绿灯。”

如今,李昭宏的企业已成为一家综合性涉农集团,拥有6个养殖场、1个饲料厂,员工291人,业务涉及种猪、肉猪养殖,肉制品加工、饲料生产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李昭宏的心里,带动山区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才是更有成就感的大事。于是,他积极主动投入“脱贫攻坚”事业。

近年来,李昭宏的企业为周边小型养猪场输出技术,提供生猪给贫困户代养,保底收购。在台农饲料厂房上印着这样的标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算成功,带动千家万户养殖生猪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台农最大的贡献,是带动了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和农户脱贫。”开阳县委统战部部长熊成勇说。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台商聚焦贵州,像老李一样,投资特色农业。2014年,开阳县成立了贵州首个台湾产业园。

熊成勇介绍说,开阳台湾产业园在税收、融资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台企倾斜支持,形成了食品加工、中医药制造为主的产业雏形。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园。

“万紫千红才是春。”回望21年“贵州岁月”,李昭宏欣慰地说,看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自己能在其中有所贡献感到开心。

儿子李嘉川笑着打趣说,父亲越来越习惯西南山区的生活,过去一提辣椒就头疼,“现在每顿饭离开辣椒就吃不香”。

在儿子眼里“闲不下来”的李昭宏,目前还是贵阳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为两岸交流积极奔走。

老李感慨地说,改革开放给大陆带来巨变,也给来大陆发展的台商带来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关推荐
中国援老挝农村扶贫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竣工移交——山河援建 心血耕耘

跨越山河援建,两年心血耕耘。日前,由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实施的援老挝农村扶贫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竣工移交。

天堑通途 山乡巨变——写在新的世界第一高桥通车之际

天堑通途,山乡巨变。纪录刷新的背后,是数代桥梁建设者用心血托举的中国基建奇迹,是中国工程师直面世界级难题、以自主创新提交的答案,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迈向复兴的豪迈气魄。

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将于9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

云海翻涌,峡谷如裂,625米高空,钢桁梁悬索桥横贯天堑。1420米主跨,21项专利,抗风抗震,中国工程师把“不可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