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

来源:甘肃日报 2017-03-30 15:59:55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上获悉,近年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动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16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5万亩、产量1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市场影响力明显提升。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甘肃制定出台《甘肃省“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工作。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的同时,甘肃从中药材产业的源头抓起,在陇西等6县区中药材种植省内最佳适宜区,集中建设道地中药材黄芪、当归、党参、大黄等原种繁育生产基地600多亩,在陇西、渭源等12个主产县区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生产基地4800亩,在临洮等23个县区建设种苗繁育基地1.2万亩,提高了种子种苗集约化繁殖供应比例。为提高中药材品质,甘肃不断推广标准化种植,相继制定了18种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程,重点示范推广提纯复壮、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几项实用技术,支持31个中药材生产县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建成5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多个,年均示范面积10万亩,带动全省标准化种植面积100万亩,占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25%。

在此基础上,甘肃不断提升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和流通体系建设,依托陇西、岷县、渭源等中药材产业园,支持企业更新清洗、脱皮、切制、烘干、包装设备,积极开展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并对通过认证的100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进行补助。甘肃还建成了陇西文峰中药材商贸城等6个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中药材交易量120多万吨,交易额逾230亿元。目前,甘肃千吨以上大型仓储经营企业有25家,年中药材周转量达120万吨,“南药北储”格局基本形成。

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获国务院批复甘肃农业智能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日前,甘肃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重点项目——甘肃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复。该项目对填补甘肃农业智能化空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甘肃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主要针对甘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及经营主体提供示范解决方案,形成标准化、透明化、多样性、可视性、可追溯的现代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旨在促进甘肃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实现甘肃特色农业产业新生态。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5亿元人民币,申请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国内配套资金6.2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为,建设农业投入品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智能冷链保鲜体系、现代化营销与农产品分拣加工和配送市场、新型农业主体培训体系等四大服务体系;建设高原夏菜、马铃薯、优质果品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一个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中心和若干县域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省供销合作社已与亚行启动了10万美元便利技术援助项目,正在抓紧进行5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项目的启动准备工作。作为亚行“甘肃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以政府资金或自有资金先期实施的高原夏菜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及冷链物流项目,由甘肃省供销合作社与全国供销总社合作共同投资3500万元,已落户张掖,争取年内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