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将获更多发展动力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谭博文 2016-06-17 09:47:00

QQ图片20160617083645

图为中国铁路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

新华社信息北京6月17日电(记者马欣)从第1列到第500列历经4年时间,从501列到第1000列用了7个月,从1001列到第1500列仅用5个月。这组数据说明中欧班列正在步入快速成长期。发改委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李朴民14日在发改委定时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的使用,有利于集合各地力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中欧班列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信誉度的国际知名物流品牌。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将给中欧班列的品牌化发展带来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日益活跃,运量大幅增长,货值显著提升,回程班列从无到有,成为加强沿线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已有16个城市陆续开行了去往12个欧洲城市的集装箱班列,已铺画班列运行线路39条,国内日均行驶1300公里以上。据中铁集装箱公司统计,2011年1月28日首列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已累计开行1700余列,2015年中欧班列就开行了815列,是2014年的2.7倍。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5月,282列中欧班列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直抵欧洲,同比增长超130%,搭载近20000个标箱,增长约80%。前5个月,“汉新欧”共开行84列,运送货物7644标箱,同比增长达163%;“湘欧”共运送进出口货物1578车、5.3万吨,价值2.48亿美元。

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输机制开始形成,对促进始发地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谈践认为,目前中欧班列的总体运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日前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上获悉,兴盛的中欧班列业务正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副州长安德烈·克列茨在论坛上说,布列斯特是欧洲最大铁路货运枢纽之一,目前正与“汉新欧”运营方协商在布列斯特州建立物流中心,希望借助中欧班列扩大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

李朴民坦言,由于中欧班列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支撑能力不足、通关便利化有待提升、供需对接不充分、综合运输成本偏高、国内的一些无序竞争时有发生等问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际班列协调服务中心主任武靖宇认为,目前中欧班列的发展是良性、积极的,对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充分引导扶持,不要过多干预,按照市场竞争原则,通过市场整合,必然会逐步消化解决。他同时强调,中欧班列是个“特殊服务产品”,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商品,在发展初期应该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经营相结合。

统一品牌中欧班列6月8日分别从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苏州、东莞、义乌等八地始发。李朴民说,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中欧班列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有关方面有关地方,加快推进统一品牌建设。在品牌建设、班列命运、品牌标识、品牌使用、品牌宣传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现有的中欧班列货源组织,提高班列运行效率,促进内部良性竞争,打造物流服务平台。

武靖宇表示,客观上,中铁总公司统一中欧班列品牌标识有一定正面效应,但还应该继续发展,尽快充实其内涵。比如中欧班列所提供的一票到底、海关货检、口岸交接服务、目的地国门对门的服务等。同时,中国铁路总公司应研究如何服务于各地班列开行,如何配合各地班列开行,解决开行中的铁路运输问题。

相关推荐
中欧班列成“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重要桥梁

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中欧班列已经开行6637列,铺画运行线61条,国内开行城市达到38个,到达欧洲13个国家36个城市。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前多个省区均已开通国际货运班列。如今,一列列“钢铁驼队”正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互通的重要桥梁。

内陆城市“沿海化”:中欧班列的战略意义

如果要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中欧班列与国际陆港带来的积极意义,“内陆城市的沿海化”应该比较恰当。内陆城市终于跟沿海地区一样,站在了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协作的前沿,而不仅仅是掩在后者的影子里。自然禀赋造成的不利条件得以消弭,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障碍得以克服。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内陆地区经历了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振兴等各种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始终都未能从根本上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中欧班列与国际陆港的新模式,有望成为撬开这一困局的杠杆。

开通中欧班列深化税收合作机制 央企加速布局“一带一路”建设

尽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对此,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合作,通过深化政策沟通、提升设施联通、加强贸易促进机制等措施,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中国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其中,央企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