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小彬在“2016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发言
新华社信息海南博鳌6月19日电(记者王文迪、李金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产品总监、新华丝路事业部总经理陈小彬19日在“2016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表示,国际话语权不足,软实力欠缺已经成为阻碍“一带一路”项目推进的瓶颈。一些海外项目受阻,中外文化差异和投资心态不同成为关键因素。
陈小彬举例说,中国企业在一些国家的铜矿、水电站、高铁等项目因舆论压力等被搁置或干脆被叫停,并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国际话语权不足,在当地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等方面软实力的欠缺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
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危机公关意识薄弱,也容易被舆论绑架。这些企业只重视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却不重视从前期准备就争取赢得当地社会认可,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NGO组织等缺少评估,“这些往往是企业在海外投资忽视的重要风险来源”,陈小彬说。
为降低我国企业投资风险,减少在所在国面临的误解和非议,提高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入乡随俗并扎根当地的水平,陈小彬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增加文化包容。中国企业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所在国的制度选择、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和文化传统,关注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展现和平、合作发展的诚意,避免表现出大国优越感。
二是积极开展有效公关。中国企业应抛弃此前“少说多做”的传统,“多做多说”、“借筒传声”,多邀请所在国政企人士参加活动,多接受当地主流媒体采访,在权威平台上发声,改变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政策的误解和对中国企业的偏见,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三是加强专业调研。中国企业要对当地投资环境有准确判断,对政局形势有清晰预见,对市场行情有科学分析,对风险隐患有合理评估和有效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