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从“下海”到“出海”——“一带一路”引领中关村迈入“国际化4.0”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佳音 2017-05-10 10:53:00

这是张老照片: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小库房,红砖灰屋顶,旧窗斑驳墙,门口几辆自行车。
  75岁的纪世瀛清楚记得,那是1980年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这间库房成立。这是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牵头的陈春先在会上大声讲:“我们要建中国的硅谷。”
  今年4月一个明媚春日的采访中,纪世瀛说:“30多年来,中关村凤凰涅槃,目标早已超越硅谷。”

 

引进来 小荷才露尖尖角
  纪世瀛回忆当年“下海”时,没有经验、没有政策,中关村科研院所一批人像他一样,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凭着‘二不四自’,中关村首批创业者‘下海’了”。
  “下海”的还有四通集团公司的初创者沈国均、石政民、段永基等人。“四通”寓意四通八达,英文为“stone”,意指磐石精神。1987年,四通成立了中关村第一家中外合资科技企业,很多产品是对引进设备改造再销售,那时候的国际化主要是产品、技术和经验“引进来”。
  柳传志和伙伴们从研制“联想汉卡”到研发电脑,联想公司在探索中发展。这一时期,不少公司国际化道路的第一站是香港,通过引进产品、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研发生产能力,壮大企业实力。
  “中关村的国际化起步,主要是学习、借鉴和引入,”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对外合作处前处长张秀英说,“最初的中关村人都清楚,必须走出去、引进来。他们的国际化理念是初级的,却是清晰、坚定的。”
  (小标题)走出去 鹏鸟欲飞竞世界
  1988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美联社当时说,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下,中国政府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开始新的进军。
  这一年,24岁的王文京投身商海,在中关村创办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他相信,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管理软件很快会在中国兴起,全球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
  这一年,联想电脑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公司领头人柳传志的目标是,借船出海,参与世界竞争。公司的广告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这一年,试验区共有企业527家,其中三资企业111家。此后,吸引外商企业来华投资逐渐成为大趋势,中关村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从1988年的11家增加到1998年的1047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从2.1%上升到17.2%,成为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中关村海淀园于1993年设立外事办公室,成为因公出国审批单位,极大方便了企业“走出去”,为联想、四通等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因公出访提供更大便利。

中关村1

 

国际化 大潮奔涌自天来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
  1999年10月,国家邀请一批华侨华人代表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时年31岁的留美科学家邓中翰是其中一位。
  “高亢响亮的国歌声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让我激动,我感受到祖国的召唤。”邓中翰说。同年,在北京海淀区一间地下仓库,邓中翰领导的中星微电子集团成立并承担“星光中国芯工程”。
  2011年,我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星光一号”研发成功,曾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的索尼、惠普、三星等外国公司先后在其终端上安装中星微的芯片。
  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互动”为主的新格局,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机制政策的创新升级。
  199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成立,为像邓中翰这样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提供企业孵化、创业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创业园累计孵化培育16家上市公司和一批优秀创业人才,海淀创业园成为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入选高层次人才最多的创业园。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在21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站在国际化新起点。
  在政策驱动和机制升级下,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渐入佳境。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百度等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方威视、纳通医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入海

 


  全球化 古道东风新曲赋
  4月19日,中关村发展集团与中德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中关村德国科技创新中心入驻德国海德堡。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于军说,这样的签约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关村的国际化明显提速。‘一带一路’不仅是商机,更是文化融通和理念衔接,也意味着企业的全球化责任、道义的升级,我们种下分享之花,就会结出共赢的果实”。
  从技术到人才,从市场到环境,中关村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不断实现企业全球创新。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西区的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0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开拓欧盟、美国、韩国等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
  同时,中关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2016年,仅中关村软件园就有21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由TD产业联盟牵头组织的4G、5G通信标准开始走向全球。
  在美国、以色列、芬兰等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创新驿站成为亮丽风景,协同创新日益紧密;紫光集团等中关村企业不断借力国际并购实现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资本全球化不断加速;纳通的医疗设备、启迪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光热等产品,给“一带一路”合作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懂文化、会语言、掌握技术的国际人才十分重要。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开展“藤蔓计划”,搭建国际留学生和科技企业交流合作的桥梁。
  采访中,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拿出一个小册子《境外高校外籍学生(中关村实习)申请签证须知(暂行)》。她说:“可别小看这个册子,2016年3月底实施的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颁布之后,外国留学生和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可以在中关村科技企业实习,这意味着国际人才交流的突破。”
  新机遇带来新挑战。中关村国际化在政策、机制、人才等多方面取得突破,不过也存在一定困难。神雾科技集团政府事务部总监杜斌认为,企业希望争取国外项目的手续和过程更加简化明了。赛伯乐(中国)投资高级合伙人曾山说,以产业资金为纽带的投融资体系在中关村顶层规划中不可或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表示,中关村企业要更善于风险管控,更具有全球“适配性”,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于军说,中关村从发展之初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30多年来中关村“走出去”和“引进来”取得长足发展。“对‘一带一路’发展大计,我们有责任、有能力作出新的贡献。”(完)

相关推荐
多国学者:欧洲应将中国视为机遇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前景与路径”学术研讨会2月29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