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欧班列“长安号”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4-16 10:53:43

新华社西安4月16日电(记者李华)地处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陕西思赢电子科技公司一片繁忙景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上,数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装配、检测产品;车间内外,叉车来回穿梭,运输装载即将搭上中欧班列“长安号”被销往中亚的电子产品。

今年1月,这家企业首次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将千余台电脑液晶显示屏销往吉尔吉斯斯坦。对于这样的选择,公司副总经理张一鸣说,“从西安出发,大概12天可以抵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运输时间比传统陆运节省至少3周。”

2018年选择将企业从深圳迁回西安的张一鸣,正是看到这里内陆港、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叠加功能和政策优势:西安拥有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并与10个丝路沿线海关实现了通关一体化。自2013年开通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开设通往德国、匈牙利、芬兰和中亚国家等11条线路,辐射“一带一路”44个共建国家和地区。

“今年我们将派一个销售团队入驻吉尔吉斯斯坦,把那里作为一个海外分拨基地,逐渐进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满足共建国家的客户需求,惠及多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张一鸣谈及企业发展规划说。

2018年,我国中欧班列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开行中欧班列6300列,同比增长72%。中欧班列“长安号”也实现了从最初的每年开行不足100列到现在1000多列的跨越式增长,扭转了开行之初的“满车去、空车回”的局面,进出口货物基本实现平衡。

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了1235列,创造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个全国第一。据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进出口货物也日益丰富,出口货物以机器、电气设备、纺织原料等为主,进口货物包括北欧的三文鱼、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绿豆等都通过“长安号”摆上中国百姓的餐桌。

“钢铁驼队”往来穿梭,让越来越多内陆企业放眼全球,走向世界。自2016年首次通过“长安号”将哈萨克斯坦面粉运回国内,西安爱菊集团在3年的时间内,已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年产30万吨的油脂厂,并与当地农场主合作建设了150万亩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上千人就业。

不少外国企业也发现,中欧班列是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共同发展的黄金通道。前不久在西安召开的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合作论坛上,上海俄铁集装箱货物运输代理公司总经理耶戈尔表示,作为“长安号”后半程的承运人,未来俄铁将与西安携手,把俄罗斯的木材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到中国,把中国的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汽车配件等运到俄罗斯和欧洲地区。

日通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正是看重“长安号”的区位优势,也有同样的打算。“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将会定期通过西安到德国、西安到波兰专列,把汽车零部件、高端电子部件运往欧洲,把欧洲日用品运到西安进行分拨,从而辐射日韩和整个东南亚。”公司华北地区统括本部长桥诘博敏说。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期。西安正在着力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与沿线城市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我们将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合作,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说。

相关推荐
2025年浙江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000列

9月17日,2列满载日用百货、电子元器件、新能源设备等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先后从义乌西站驶出,标志着2025年浙江中欧班列(含中亚方向)累计开行已突破1000列。

专访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东盟国家提供发展机遇——访东盟-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潘荣德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方面展现积极姿态,持续与东盟等全球贸易伙伴探索合作机遇。”东盟-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潘荣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搭建经贸交流平台与贸易伙伴共享发展红利。

中欧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国际联运通道正式双向贯通

近日,首列从哈萨克斯坦的十月镇始发、满载着55车共110个货柜小麦粉的中亚班列,经阿拉山口岸入境,顺利抵达中欧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香炉山站,并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进行分拨,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正式实现去程与回程的双向贯通,湖北省第二条与中亚及欧洲贸易的国际铁路联运通道全面打通,进一步提升了武汉在国际物流中的枢纽地位,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