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蔬菜基地诞生记——中国技术让老挝首都郊区农户受益匪浅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4-29 10:28:48

新华社万象4月29日电(记者章建华)在老挝首都万象北边的金花村,村民维欧家的房子正在扩建。“我以前的房子很小,自从做起了生态农业,用中国的稻种进行大棚种植,收入多了,生活越来越好。”维欧说。

金花村在湄公河支流南俄河边,以往一到雨季,水流四溢,农地常被淹。村民们缺乏农业设施和技术,只够种点口粮。中国专家的到来,让村民们的日子有了希望和盼头。

2015年,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减贫合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委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该院在老挝承建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开展中老合作社区减贫示范项目建设。

金花村2016年用项目资金建了5个大棚。“我们和中国团队经过调研,把5个大棚分给10家农户进行示范,”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开玛介绍说,“起初,村民们没有经验,我们就请试验站的中国专家介绍建大棚、备耕、灌溉、播种的相关知识,村民们大有收获。”

48岁的村长苏里贡说:“通过带头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生态农业的种植。2017年,大家的生活就已明显改善。”

试验站就坐落在金花村边上。2013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种满了瓜果蔬菜。负责人吕峰对记者介绍说,试验站已初步建成一个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新技术推广、农业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这个玉米种子是从广西运过来的,在这里表现不错。我们跟老挝玉米研究中心合作,表现好的品种就大面积推广种植。”吕峰指着试验站正在晾晒的玉米种子说。

据悉,试验站已经筛选出适合老挝推广种植的农作物优良品种48个,在老挝示范推广农作物面积达2833公顷,培训老挝农业技术人员911人次。

几年前,试验站在老挝首次引种哈密瓜、首次利用立柱技术种植火龙果获得成功,得到老挝领导人的肯定和民众的赞誉。

在哈密瓜种植大棚里,技术员陈玖忠介绍道:“我们采用的是无土栽培,都是当地取材的。种出的哈密瓜甜度很高,老挝民众非常喜欢。”

维欧是分到大棚种植的10家农户之一。“我家的大棚里种着菠菜、橄榄和空心菜。遇到困难比如虫害、曲叶病时,中国专家就来教我们,给我们建议,指导我们一步步解决困难。”维欧说。

村长苏里贡看到村民和试验站的合作成功了,满心欢喜。“缺乏专业知识是村民的短板,中国专家总是耐心解决问题。他们密切关注病虫害,还建议我们使用有机肥,不破坏土壤。我们的种植越来越好。”他说:“5个大棚成功后,中方又帮我们建了3个,但还是不够,我们就又到大棚外种……”

如今,这个不大的村子到处都在种植蔬菜。城里的批发商纷至沓来,金花村俨然成了老挝首都郊外的蔬菜基地。

书记开玛说:“这个项目很成功,欢迎其他地方感兴趣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相关推荐
中国(四川)—老挝教育经贸推介交流会在万象举行

中国(四川)—老挝教育经贸推介交流会4月28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来自中老两国的高校、企业和商协会代表近300人与会,共谋深化合作新愿景。

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一批农机装备

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农机装备分发仪式4月28日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举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巴基斯坦全国粮食保障和研究部部长拉纳·坦维尔·侯赛因等出席仪式并致辞。

记者手记|中国新能源车成老挝街头常客

近年来,比亚迪、奇瑞、极氪等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渐成老挝各大城市街头常客。凭借质量过硬、设计新颖和配置丰富,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在这里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