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中国的变化真大——老挝友人谈中国快速发展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9-03 10:37:52

新华社万象9月3日电(记者章建华)回忆起小时候在中国生活学习的经历,老挝友人开芸和两个弟弟感慨万千。

开芸是老挝前外交大臣贵宁·奔舍那的四女。20世纪60年代,开芸和奔舍那长子甘乔、次子萨玛诺、三子宋玛、四子宋玛克、五女开玛尼、五子宋宝、六子宋朋等在北京生活、学习。

开芸和两个弟弟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经历。萨玛诺回忆说,上学路上,经常见到路边晒着一排一排的煤球,那时候还没有蜂窝煤,都烧煤球儿。

现在担任老挝自然资源环境部部长的宋玛对当时中国人的着装印象比较深刻,“那时候觉得中国人的衣服就只是一个颜色,蓝色。”

奔舍那家族的兄弟姐妹离开中国后,又辗转多地求学、工作,但他们一直关注着中国,从各种渠道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开芸是家里第一个重返北京的。1989年她随老挝妇联代表团访华,再次回到北京让她非常兴奋。“我就(到处)看。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变化好大啊,街道宽敞,高楼林立。”

“这几年我们到中国,不论是长沙、南昌、西安,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萨玛诺说:“老百姓生活好了,穿戴、出行都很时髦。”“中国的高铁非常厉害,出行很方便。”

奔舍那家族的兄弟姐妹有时会到中国的同学、朋友家做客。“我们去过一些中国朋友家,觉得他们现在的生活真好!”宋玛风趣地谈了一些“不变”中的“变化”:以前是没新衣穿,旧衣服破了,才穿打补丁的,但现代人特意把新衣服弄破,这才叫时尚;以前窝窝头是生活苦才吃,现在富裕了找窝窝头吃。“我觉得这都是中国的变化。”

相关推荐
“穿越”乡村好去处|古韵新姿间,邂逅非遗风华

安徽呈坎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这里,徽州古建筑层层叠叠,与远山和云雾晕染成一幅水墨画。

“为老挝铁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老挝北部乌多姆塞省纳磨县是一座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边陲小城。中老铁路纳磨站在此依山而建,K11/12次老挝境内段普速列车每天在此停靠。

“澜沧号”动车组升级亮相中老铁路老挝段

当地时间7月30日8时28分,由中车大连公司参与研制的第五列“澜沧号”动车组牵引C96次列车从万象站发出,驶向磨丁站。这是中老铁路运营以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老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