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访:“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11-22 09:04:20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11月22日电(记者张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普塔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他的学术著作《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已于近期出版。

普塔克说,从历史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更似一张“毯”,由向海而生的人们共同编织。千百年来,渔人泛舟讨海、商人往来贸易、工匠传递技艺、使者交流文明,其轨迹在海上密集交织。

普塔克认为,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引擎”。“历史上,中国人口众多,技术先进,主导着不少探索与交流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活动是和平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汇融通。”

德国至今还存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普塔克说,德国多地的城堡宫殿存有沿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瓷器。西南部奥登林山地区的埃尔巴赫市还留存着当地牙雕加工的工具设备,数百年前当地工匠加工的牙雕工艺品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方。

“从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时艺术和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流转。”他说。

普塔克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相同的古丝路精神。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海上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基因”。当前,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促发展,也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强调发展绿色丝绸之路,这是一个新理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环保议题,反映当今时代潮流。”普塔克说。

普塔克认为,西方一些学者、媒体对“一带一路”存有偏见,这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且大多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历史上,西方的一些殖民者掠夺资源,贪婪索取,这与中国的和谐、宽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西方中心史观和西方惯性思维来评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

普塔克强调,郑和精神与丝路精神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开放性、多元化、富有活力的经济和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相关推荐
连云港: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从连云港近期举办的“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积极塑造发展新优势。

连云港: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双向互促

从连云港近期举办的“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发布会获悉,围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连云港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在对外贸易、自贸片区、口岸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

新华丝路十周年:岁物丰成 再赴新程

当时间的指针划过第十个春秋,新华丝路——这个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从破土而出的嫩苗成长为连接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回望十年前,新华丝路满怀共建“一带一路”的赤诚,开启了在广袤的亚欧非大陆乃至更远土地上编织信息纽带、点亮合作星火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