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贵州榕江发展草珊瑚产业脱贫致富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韦郁莹 2020-06-11 17:44:16

在贵州省榕江县水尾水族乡上下午村的草珊瑚种植示范园内,村民在查看林下的野生草珊瑚新芽(4月16日摄)。新华社发(王炳真摄)

新华社贵阳5月15日电 题:唤醒沉睡在深山的资源——贵州榕江发展草珊瑚产业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李黔渝

草珊瑚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在贵州省榕江县的原始阔叶林树下,生长着8.2万亩野生草珊瑚。近两年来,沉睡在深山的资源被唤醒,当地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草珊瑚产业,摆脱“富饶的贫困”。

“这几年交通等各项设施逐渐改善,山里的野生草珊瑚才被人识得,走出大山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榕江县水尾乡乡长石建雄说。

水尾乡森林覆盖率达90.9%,据林业部门调查,有约2万亩野生草珊瑚,当地地广人稀,全乡171.2平方公里,村民仅969户,其中贫困户600户,经过近年来易地搬迁、脱贫攻坚等工作,全乡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5%。

但凡去过一趟水尾乡,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村民们守着“富矿”仍受穷。“这是一个进去了不想出来,出来了再也不想进去的地方。”这是记者的亲历感受,要到达水尾乡上下午村草珊瑚林下种植示范园,下了高速路,需要沿着山路绕过几百道弯,翻过数座大山。这里除了峡谷溪流、盘山路、零星的房屋,就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上下午村地名很直白,从村委会所在地的上午寨走到下午寨,过去不通路,只能步行,得从上午走到下午,如今通了路,在山里也把人绕得晕头转向。

石建雄说,水尾乡每户村民都拥有数百亩林地,最多的一户超过2000亩。由于地处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禁止采伐,发展林下经济是首选产业。

按照建设万亩草珊瑚种植基地的发展规划,水尾乡以“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集中流转林地,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规范化基地建设。在上下午村,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在园区做林地清理、栽苗定植等工作,他们人均每天收入在120元左右。水尾乡拉术村24岁村民潘明中今年因疫情没有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路做,很知足。”

草珊瑚在当地被称作“接骨茶”。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它洗干净直接煮水当茶喝,从来没想过把它当成一个致富增收的产业。榕江县林业局草珊瑚产业办公室石敏介绍,草珊瑚一次种植可持续采摘15年,参与项目的农户将通过林地流转收入、劳动务工收入、贫困户扶贫资金量化入股获得收益。

因为以草珊瑚为原料的相关药品对肺炎具有治疗效果。今年疫情期间,草珊瑚收购市场还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收购价从每公斤1.4元涨到了每公斤5.4元。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药厂对草珊瑚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制药企业在各地培育和寻找大规模、高标准的草珊瑚原料种植基地。目前贵州威门药业、广药集团、江中制药等已和榕江县达成合作协议,按照“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思路,既保障企业原料需求,又帮助当地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榕江县森林覆盖率达74%,目前全县草珊瑚种植实施面积3.36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示范基地7个,水尾乡万亩基地正在建设中,到今年年底将完成种植5万亩,除了野生资源移栽,当地正在建设种子育苗基地。

榕江县水尾乡脱贫攻坚前线作战部常务副指挥长吴胜华说,为了脱贫,曾经试过很多产业,受自身基础条件限制,都很难稳得住,“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还是看准了自己的优势资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相关推荐
贵州首次开行至广西北部湾港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

4月15日,一列满载2688吨化肥的铁海联运班列,从贵州贵阳南站编组场内鸣笛启程,驶向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这是贵州地区首次按集装箱整列班列组织开行至广西北部湾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

贵州开行首趟中老跨境货物列车汽车专列

10月28日10时许,一列装载28台“贵州造”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专列,从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开出,预计7天后抵达老挝万象。这是贵州首次整列直发的中老班列,也是贵州本土生产的新能源客车首次出口老挝。

2024数博会发布10项领先科技成果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8月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上公布了10项领先科技成果和57项优秀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