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95后”苗族女孩让非遗飞上“云端”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责任编辑:韦郁莹 2020-12-03 16:33:03

11月19日晚,潘雪在直播中给观众介绍苗族银饰产品。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新华社贵阳11月28日电(记者郑明鸿)坐在操作台前,潘雪左手拿着镊子,右手摁住一根刚加工好的银丝,将其镶嵌进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银环内。她说,这个工序叫填丝,是制作苗族银饰的众多工序之一。

潘雪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淑里村出生和长大,今年23岁,是一位“95后”手工艺人。平日里,她会将自己制作苗族银饰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媒体,让非遗飞上“云端”。

苗族群众佩戴银饰的历史悠久,对他们而言,银饰不仅仅是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苗族银饰上复杂精致的图案,记录了这个民族古老的历史。

11月20日,潘雪在填丝。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苗族有一个传统,每位苗族女孩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副银饰作为嫁妆。”潘雪说,12岁那年,奶奶带她到银匠铺打造嫁妆时,她才知道苗族银饰都是银匠手工做的,“以前觉得这么好看的东西,肯定是机器做的”。

给潘雪打造嫁妆的银匠叫张永富。看见自己的嫁妆在他手中从无到有,潘雪感到很震惊。

从那之后,潘雪便经常到张永富在凯里市区的银匠铺看他做银饰,给他打下手。“可能那时候就有一点想要系统学习做银饰的想法了。”

2016年,潘雪高中毕业,进入贵州财经大学音乐学专业学习。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到张永富的银匠铺打零工,一边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学技术。

大学期间,潘雪会在抖音上发布一些她穿民族服装、吹芦笙和做银饰的短视频,记录日常生活。她说,这些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会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喜爱,这让潘雪备受鼓舞。

11月20日,潘雪在熔银。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深思熟虑后,潘雪决定系统学习做银饰,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这项技艺。2018年8月,她正式拜张永富为师。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有很多工艺,系统学习后才发现,做银饰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潘雪喜欢做美甲,但学做银饰后,她剪短了所有指甲,她的手指也被磨破了无数次。

2020年上半年,潘雪即将大学毕业。她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学做银饰,同时还要拍短视频和做直播,这让她倍感压力,曾想另找一份工作。但她最终选择坚持,“学了那么久,也很喜欢,放弃有点可惜”。

大学毕业后,潘雪瞒着父母,成为一名手工艺人。“做这个决定其实是有压力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潘雪说,直到有媒体去家中采访,她父母才知情,“我爸妈也喜欢传统文化,他们没有阻止我”。

目前,潘雪在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了100多条视频,每个视频都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她说,每件苗族银饰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用视频的方式讲述苗族银饰背后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张永富和其他银匠迟迟不能开门营业。潘雪便通过做直播和拍视频吸引客源,再将订单分给张永富等7位银匠制作。2月1日至4月18日,潘雪一共接到了562个订单,订单总额115680元。

11月20日,潘雪在填丝。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全靠潘雪做直播接订单,今年才有活做。”张永富说。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潘雪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不少短板。“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在设计这一块还有缺陷。”潘雪说,她现在做的东西比较偏传统,如果想让更多人喜欢,必须要进行创新。

“传承是延续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创新是面向未来,探索我们往哪里去。”潘雪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火起来,年轻群体的接受很重要,而这需要进行很多创新。

相关推荐
全球连线 | 世界非遗里的中国智慧:神奇的针灸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们仍在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疗法,针灸的针具从过去单一的毫针变得种类更加丰富,适合治疗的疾病也从2002年的107种拓展到今天的460多种。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针灸也受到当地人追捧。

中泰互免签证助力贵州多彩文旅发展

9日晚10点50分左右,随着泰国曼谷廊曼国际机场直飞中国贵州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FD428次航班安全抵达,175名泰国游客正式开启在贵州为期6天的多彩之旅。自3月1日中泰两国迈入“免签时代”后,贵州迎来首批泰国入境旅游团,为拉动贵州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粤港澳专列向黔·苗乡侗寨乐无边” 新年贵州旅游经济“开门红”中的亮色

2月26日,为期4天3晚的贵旅号“粤港澳专列向黔·苗乡侗寨乐无边”旅游专列发车,从广州、佛山、香港、澳门、潮汕等地出发,带领游客深入贵州苗乡侗寨,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感受“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