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应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创新非遗对外传播形式和渠道,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传播,通过国际化表达、网格化传播态势引导国际社会关注和了解中国非遗及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热情,进而形成行动上的对话与互鉴,提高非遗“走出去”的有效性。
买年货、赏非遗、看表演。近日,西安市商务局组织多场年货节活动,布置年货采买区域,组织非遗传人现场写春联、斗皮影、唱老腔、画年画,龙舞狮动、国潮纷涌、热闹非凡。
11月12日,中缅文化交流周“遇见蒲甘”(中国会场)主题日活动上,中缅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参会的嘉宾们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非遗传承发展成果汇聚一堂。其中,北京雨燕形状的风筝吸引大家前来观赏并体验制作,充分感受传统技艺的多彩魅力。
一根芦苇,经分类、雕刻、编织等工序,化身为花鸟鱼虫;一颗果核,经切、磋、琢、磨等技法,变化出大千世界……看到精湛的非遗技艺、精美的非遗作品,远道而来的非洲友人叹为观止。
7月1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吉林省图书馆承办的“铁韵生花——安图隋氏铁艺精品展”为参观者展示了传承百年的非遗作品。
6月10日,2024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开幕。来自全国的53支龙舟和独竹漂队伍,在镇远古城的㵲阳河上参加为期三天的水上竞技。赛事期间同时举办镇远县第四十届赛龙舟文化节,观众和游客可体验非遗集市、“千人抢鸭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们仍在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疗法,针灸的针具从过去单一的毫针变得种类更加丰富,适合治疗的疾病也从2002年的107种拓展到今天的460多种。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区,针灸也受到当地人追捧。
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小年。当日,河北易县首届“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活动启动。活动现场,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易县摆字龙灯”摆出“龙年大吉”、“岁岁平安”等吉祥祝福字样,获得阵阵掌声。
近年来,福建泰宁县创新方法,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正在黄山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3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绝活儿来到现场进行展示。
伊利联合《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李勇团队、美食风味配音李立宏老师共同打造国内首档聚焦非遗奶食的纪录片《“伊”口爱上千百味》。伊利踏上寻味征途,探索非遗奶食的全新可能性,赋予传统美食新的生命力。
以“国潮起 万物生”为主题的首届西安老字号非遗美食产业创新发展论坛,6月15日在西安国际会中心举行。
安次区大力推行“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鼓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方式进行生产性保护,提高其“造血”功能,让非遗项目走向广阔的市场,破解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梅子留香”将贵州水族马尾绣技艺、中草药染色、泥土染色融入服饰设计,“葵艺人”依托广东新会葵艺技艺创新制作工艺葵扇……日前,全国各地近150个非遗品牌汇聚在广州举行的“2023非遗品牌大会”上,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非遗品牌大会”将升格为全国性的大型非遗活动,参会、参展主体扩展到全国范围。
为欢庆新年,济南市天桥区文旅局围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秦琼祈福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活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非遗项目、年俗文化展示,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与好评。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近日,走进河北省永清县永清镇佃庄村传统虎头绣鞋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秀琴家中,她正在给虎头鞋剪小样,一针一线在李秀琴手中穿梭,随着一道道细致工序的完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鞋展现在记者面前。
阳春三月,香飘校园,在易县职教中心文化大讲堂内,9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国家级非遗“易水砚制作技艺”、市级非遗“满族结绳技艺”、县级非遗“娄亭村古建壁画”的专题讲座。
显示 65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