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蚌埠:解开绿色发展密码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阮步影 2020-12-08 15:18:38

张公湖景色怡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畔明珠蚌埠山水环抱,“颜值”是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之一。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安徽蚌埠舍得投入,仅2020年就安排资金6.7亿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保事业发展等。也正是因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蚌埠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发展指数逐年提升,各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皖北首位。

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第一动力”

淮河蚌埠闸景区风光秀丽

“我们现在的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废水、降水、废气、环境空气、土壤、噪声和振动、辐射等各类环境要素。监测范围广、精准度高。”站在市环境监测站化验室外,主任姚海军很是自豪:“这是环境监管的‘科技大脑’,设备都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再微小的污染也逃不过仪器的‘法眼’。”

防治污染,科技首当其冲。目前,蚌埠已建成由市区6个、三县各2个监测站组成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淮河干流、浍河、涡河、沱河等主要河流入境断面设立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用数据说话,科学掌握环境质量。“今年我市统筹利用省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环保监测设备更新和完善等,请来‘科技卫士’捍卫生态环境。”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袁永宏形容,该市已基本建成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三个全覆盖”。

作为“合芜蚌”的核心一级,科技始终是防污治污的关键词。在位于固镇县开发区丰原产业园的丰原明胶有限公司,去年投入运营的1600KW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联供机组能在制冷的同时利用废热产生热水,每天可节约蒸汽40吨,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资金300余万元。相邻的丰原生化乳酸聚酯项目,新材料制成的一次性可降解餐具和可反复使用的碗盘不仅抗菌耐摔,而且环保无污染,一经投放市场就供不应求。

“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蓬勃的创新力量,蚌埠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蚌埠市长王诚介绍,目前该市已建成4家生物质电厂、3座垃圾焚烧电厂、318个光伏电站,建成绿色循环体系。16家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实现年节能量5.4万吨标煤,54家企业成功创建节水型企业。通过技改,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能源消耗总量增长1%左右。科技,真正成为蚌埠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动力”。

体制创新生态保护的“第一保障”

龙子湖风景区美不胜收

位于解放路淮河公路桥西侧、紧挨着淮河的原八一化工厂地块,搬迁数年后又立起高耸的管道和机械——去年底,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入场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与修复。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胡涛介绍,土壤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方式,原位修复就是将埋在土壤里的加热棒升温到200℃,使化学物质挥发;异位修复则是将污染土壤挖出来运到旁边的工棚处理。地下水也是抽出用专门仪器净化,确认达标后纳管排放。“前段时间南京环科所来做了抽样评估,12项超标指标全部达标。”胡涛还告诉记者:不论是土壤还是地下水修复都有专门的保护装置,确保尾气达标排放,不造成新的污染。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蚌埠的众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曾是土壤污染的源头之一。如今,蚌埠已完成13家高风险地块土壤初步采样调查;原八一化工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原固镇县天原化工地块风险管控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为了打赢净土保卫战,从2019年起,蚌埠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联动机制,要求工业用地上市交易前必须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认无污染后才达到出让条件,并将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作为后期规划、施工的前置条件。2014年蚌埠启动企业退市进园工作,也明确要求企业不仅要在搬迁前做好拆除方案以防污染土壤,搬迁后也要尽早启动污染调查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蚌埠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政府与企业通过磋商快速达成污染治理方案,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有效破解了此前“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目前,该市已成功调解3件案件,协调赔偿金额133万元,领先全省。

制度创新,同样是蚌埠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词。去年底,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纳入系统平台;今年上半年,出台了《蚌埠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统一监管职责;启动市级“三线一单”编制,全面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核发。通过不断改革完善治理体系,蚌埠为生态环境治理扎牢、织密了制度的笼子。

打破行政界限共建治污朋友圈

蚌埠三叉河湿地生态景观

2016年,蚌埠在全省率先与上下游四市三县签订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将泗县、阜阳等市县纳入治污朋友圈;2018年、2019年分别再次完善协议内容,建立起覆盖入境6条干支流的系统化治污模式。“行政有边界,但污染的防治没有。”王诚指出,只有打破行政界限携起手来,才能形成污染防治的区域合力,事半而功倍。

几年来,蚌埠在探索中逐渐建立起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协作共商机制、研判预警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和污染防治机制。首先是从协作制度、研判预警、拦污控污、信息通报、联合监测、污染处置、纠纷调处、基础保障等8个方面明确责权,细化落实各地各部门间联防联控责任与具体工作,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的三级运作模式;同时开展高风险企业、高风险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判,在汛期、极端天气及重大活动期间加密监测、提前预警,上下游地区针对不同风险源、不同事件情景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共同商讨,统筹做好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准备。在平时,上下游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采取无人船、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和装备,探索实践上下游环境应急“一盘棋”的处置思路,重点提升快速响应、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通过组织跨界河流两地河长联合“巡河”,跨地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积极践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跨界河流水污染责任认定、损害赔偿问题沟通解决。今年一年,蚌宿两市就投入2.6亿元用于南沱河水环境治理。协议修订完善以来,蚌埠再未发生过跨界水污染事件。

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蚌埠还紧急制定出台《蚌埠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试行)》,加强与滁州、铜陵等地市跨区域协同处置,确保医疗废物高效、安全处置。治污“朋友圈”范围扩大,联系紧密,先进做法在全省加以推广。

城乡齐步走防污治污一体化

大洪山生态文明建设效果

“以前这来是个臭水塘,没人愿意来。现在成了景点,男女老少都往这拥。”在龙子湖区李楼乡贾庵村,村民吴娜娜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2016年起,贾庵村先后进行了道路硬化、沟渠清理、自来水安装、天然气安装、旱厕改水等建设,三年里村庄硬化道路3.7公里,自来水安装达到100%,天然气安装95%以上,清理辖区水沟2800米左右,清理垃圾95吨,改厕392户,村庄彻底大变样。如今的村庄,水泥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旱厕都改成了方便卫生的冲水厕所,村庄里一派生机勃勃。去年,该村入选2019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

贾庵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蚌埠着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防污治污新格局。”袁永宏介绍,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市场化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6.55%;全市54个乡镇政府驻地和189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改厕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整改,共排查存在问题45851户,已完成整改45186户。

乡村面貌有什么改变?数字是最直观的说明。截至去年底,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2.0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5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6.83%——透过数字,美丽的田园风光触手可及。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老话,如今成为蚌埠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改善的新注脚。(记者 蔡侗辰 通讯员 靳瑾/文 图片由蚌埠市委宣传部提供)

五河沱湖生态环境景观

相关推荐
专访|科技创新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访马来西亚区域策略研究所主席李健聪

马来西亚国会议员、区域策略研究所主席李健聪近日在首都吉隆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创企业发展迅速,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科技创新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非绿色能源合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不断加强绿色能源合作,促进双方优势资源互补,逐步探索合作共赢的绿色能源合作方案。

领跑全球 惠及世界:图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

通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不断为世界输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