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访:“梨炒鸡”里的中国文化——访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学者罗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7-07-31 09:20:01

新华社惠灵顿7月31日电(记者宿亮)“取雏鸡胸肉切片……再加雪梨薄片、香蕈小块,翻炒三四次起锅。”这是一道名为“梨炒鸡”的菜肴,出自清代诗人袁枚那本勾人“馋虫”的著作《随园食单》,也是罗辉博士常用以招待新西兰友人的菜肴。刚刚完成《随园食单》英文翻译的罗辉告诉新华社记者,尽管袁枚生活在18世纪,但这道菜在今天看来仍很前卫,符合西方饮食理念,很受当地朋友的喜爱。 

罗辉执教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从事中文、中国文学及翻译课教学,同时也是一位在西方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文学的学者。 

罗辉认为,扩大中国文学影响力,不仅需要知名作家,还需要在西方社会长时间的积淀,尤其是基层的中文教学。即使学生无法说流利的中文,但只要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学作品,就会拉近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潜在读者。 

罗辉说,大学时代的阅读经历非常重要,因此,维多利亚大学在开设中文课的同时又开设中国文学和翻译课程,鼓励学生把阅读文学作品作为学习语言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手段。他发现,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能被西方学生所接受。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就有学生致力于把中国80后诗人的作品译介到西方。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本身的文化意义。罗辉翻译《随园食单》的初衷是想探讨身为文学才子的袁枚为何会写大部头的烹饪著作。罗辉发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人涉猎广泛的特点很感兴趣。《随园食单》本身就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例如书中提到在广州吃到的“颠不棱”,正是英文中饺子、汤团的音译。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罗辉除了尝试给朋友制作“梨炒鸡”,还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了虾饼等美食。 

眼下,罗辉正与一位西方画家合作为这本译作配图,他说这部译作将由香港和伦敦两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他表示,合作出版是文学作品扩大海外影响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合作出版,整合翻译、出版和发行资源,中国文学作品能更容易进入西方市场。 

罗辉还特别提到,中国出版的外文“熊猫丛书”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事教学和研究之余,罗辉还和当地的朋友组织了一支名为“东方快车”的乐队,专门演奏融合西方爵士乐和中国民歌的老上海音乐,乐队中既有华人,也有新西兰人。每逢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许多华人团体及当地文化机构都会邀请乐队演出。 

为促进中新两国文化深入交流,罗辉在担任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期间,曾邀请两国艺术家合作,推出根据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改编的现代舞台剧,西方钢琴和中国古琴在当地艺术节期间同台亮相,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推广效果。

相关推荐
通讯|“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记马耳他电站里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在28日参加完在电站举办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后,马耳他德利马拉三期燃气电站员工达伦·丘塔亚尔对记者感慨道。

俄罗斯汉学家: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榜样

俄罗斯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玛丽亚·谢梅纽克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专访|关乎中国,也影响全球——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姆加纳谈中国两会

“我们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以及外交政策,因为这些议题不仅关乎中国,也对非洲和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谈起中国两会,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姆加纳日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