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赵刚: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浩 2021-04-08 09:30:12

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除了与科技发展阶段性水平有关外,还因为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制度方面制约着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

“当前,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这与我国科技发展阶段性水平有关,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我国科研人员大致分布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国企、民企、新型研发机构。其中,水平最高的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国企中,而这部分科技人员的流动受到某些制约——收入不能用市场化机制来定价;身份认同是国家工作人员,不方便在国家机构和民间机构间自由流动。

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制度。目前,重大项目攻关还依托于体制内院所、高校、国企等,很难做到汇聚体制内外的科研力量一起来解决“卡脖子”难题,缺乏可以吸纳和动员广泛社会力量的大平台。

三是科研机构的开放交流制度。我国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不足,研发岗位和研发经费难以提供给外籍科学家。科学发现需要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碰撞,欧盟、日、韩等都有大量课题和经费向全世界研究者开放,而中国科研机构中外籍科学家占比非常低。

四是科研经费的筹集和分配制度。当前,我国基础研究类项目,因不能马上见到经济效益,企业不乐意投钱,基本由政府出资支持。而发达国家中的基础研究经费,很大部分来自社会资金,如企业捐赠、基金支持等。一些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科学项目,也存在同样问题,缺乏社会化资金来源。

如何破除上述体制机制障碍?赵刚建议,要推进院所制度改革,让体制内科研机构拥有更大自主权,畅通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外不同科研机构间的流通渠道。同时,大幅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项目经费扶持,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国家科技项目、科研经费,要拿出一定额度向国外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此外,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科研领域,鼓励成立支持科研的公益基金,对企业资本投入科研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本文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接受经济日报采访内容,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2021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高层论坛2025丨“中国正引领全球创新前沿”——访达能全球首席执行官盛睿安

法国达能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CEO)盛睿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引领全球创新前沿,达能将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力度,通过科技赋能营养创新,助力中国乃至全球构建更美好的健康未来。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4月举行 致力打造国家级数字化展会标杆

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至28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专访丨中瑞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小而美”——访瑞士西区经济发展署中国区负责人

瑞士西区经济发展署中国区负责人周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瑞两国具有蓬勃发展的创造力和创新合作的潜力,目前中瑞科技创新合作已经结出“小而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