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兰州大学倪国良:从“扁担论”到“开关论”——甘肃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现突破的学理支撑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1-08-27 10:11:12

甘肃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有哪些优势和机遇?抢抓这一机遇,甘肃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又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甘肃该如何充分挖掘和释放“一带一路”建设红利?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甘肃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国良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以下是采访主要内容,中国一带一路网整理。

▲ 倪国良 甘肃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访者供图)

一条“扁担”挑欧亚、挑海陆

中国一带一路网: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倪国良:“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区位上。

甘肃的特殊区位可以从“跳出甘肃看甘肃,立足甘肃看甘肃”的视角来审视。从外层空间看甘肃:一条通道联东西;从地球平面看甘肃:一条“扁担”挑欧亚;从中国版图看甘肃:地处版图几何中心“坐中六联”;从西北周边省份看甘肃:地处西北经济核心区,具有幅射带动功能;立足自身看甘肃:甘肃区貌东西长、南北窄,形如一条扁担,一头连着欧亚大陆,一头连着东亚经济圈,拥有除海洋生态与资源以外发展现代经济的必备客观条件。

因此可以总结,甘肃的区位优势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和传承的属性;其三是既有特色,又有可持续性;其四是具备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一带一路网:那么甘肃的特殊区位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有何意义?

倪国良:甘肃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

为什么说不可替代?梳理甘肃的历史,以嘉峪关为例,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在镇守中原的过程中把西部边疆的关口设置在嘉峪关,就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在哪里?它最窄的地方只有30到50公里,一侧是腾格里沙漠,另一侧是祁连山。那么在古代社会,北方的少数民族如果想进驻中原,他们翻不过祁连山,穿不过沙漠,就只能走中间这条通道。因此,只要把这个30到50公里的关隘守住,就守住了长安,守住了中央的心脏地带。

直到今天,这个地理格局依旧没有改变,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的交汇,以及“一带一路”布局中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都无法避免地需要走甘肃这条通道,如果这条路不通,向西去欧洲、向南出海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甘肃这一条“扁担”,挑欧亚、挑海陆——我们提出的“扁担论”,就是强调甘肃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区位所伴随的使命和担当。

打造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节点的“开关”

中国一带一路网:甘肃当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挑战?

倪国良:当前影响甘肃“一带一路”发展的障碍因素包括过度资源依赖、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空心化、产业发育不足、土地使用效率低下、营商环境不优等。

近几年来,甘肃无论是在内突破交通和产业梗阻,还是在外与其他省市合纵连横,都展示了甘肃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但是面对重大变局,甘肃仍有一系列突出矛盾需要关注,比如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由同质化竞争引发的内耗使本已有限的资源发挥不出整体优势;发展中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十四个地州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巩固脱贫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甘肃需要解决的当下难题。

中国一带一路网:针对这些挑战,甘肃应该如何利用其特殊区位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呢?

倪国良:按照“扁担论”的原理和应用要求去反思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甘肃有必要在实践中就建设目标和定位作出调整:把打造“黄金通道”改为“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节点”,更符合甘肃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特点,两头在外,双向开放。

既然“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的最大优势在区位上,那么区位优势如何体现,如何释放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引擎和动能,从而提升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一个甚至多个抓手,也就是我们说的“开关论”。

那么这个“开关”到底是什么?就是通过抢占“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通道、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抢占“五个制高点”的前提是突出优势,重在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做好扩大开放,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突出自身优势,找准、落实、转化好“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现以点带面,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具体来说,“抢占文化制高点”就是要利用甘肃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核心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抢占通道制高点”就是要依托中欧“西向通道”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物流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动的枢纽。“抢占技术制高点”就是要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打造我国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抢占信息制高点”就是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兰州为中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打造丝绸之路信息港。“抢占生态制高点”就是要构建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军民融合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数据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循环农业产业、中医中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通道物流产业的十大生态产业,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实现甘肃绿色崛起。

高质量发展,科技含量需要突破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如何理解甘肃语境下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倪国良:这个“高”字如何理解,前提是要和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对接,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核心问题是科技含量的提升。

甘肃是传统产能占据优势的省份,科技含量在全国占的比重极低,但是兰州在全国科技人才比例上排在第5位,应该说并不靠后。但是在产业结构布局里面,我们有2/3以上是传统产能。多年来甘肃在新能源新产能这个领域难以破题的原因,就是技术相对落后。那么科技含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传统产能的升级、换代、改造,以及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一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如果在技术上不能突破,就只能停留在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初级的产业上。所以促进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提升科技含量。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甘肃应如何参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倪国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一是在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就基础上积极推进兰西城市集群的建设。在新一轮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规划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主要靠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集群的带动,兰西城市集群也被列入其中,为此应有实质举措来推进,形成“十四五”期间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极、带。集群发展是西部崛起的方向,应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建立兰西集群发展的协调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与陆海南下贸易通道的对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甘肃融入陆海贸易南下新通道已有基础性条件,应加快联通机制建设,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借船出海”的“船”重点是指基础设施联通,而“造船出海”的“船”重点是指优势特色产品。

三是积极推进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力争取得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这是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甘肃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但考虑到十大生态产业形成规模并产生效益是一个复杂过程,很难齐头并进,整体推进,应有所侧重逐步渐进。综合分析,文旅产业具备率先突破的条件。

四是全面展开对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与“一带一路”发展相衔接的研究,提出相应推进措施。黄河流域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是2021至2035年期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甘肃地处黄河流域源头,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源头开始,这对甘肃经济发展又会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此要依托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国家森林公园,通过黄河流域上游甘肃段绿色经济增长带规划,力争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

五是推进落实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工作,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和体系保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引领甘肃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制度和体系保证。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难点和痛点只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得到解决。

总之,甘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立足“十三五”发展实际,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调整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规划。逐步形成“十四五”期间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格局:以兰西城市集群建设为中心,以“一带一路”内外双循环的双向互济为两翼,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路径,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保障的新发展态势。

相关推荐
甘肃:丝路旅游胜地开启“冬游”新模式

“冬天到敦煌旅游,还可以多看四个洞窟,体验感特别好。”在敦煌莫高窟前,来自吉林的游客姜宛辰说,冬天淡季人少,感受更深刻一点,这里天气也不太冷,比东北暖和。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23日至26日举办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8月23日至26日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

兰州文理学院高亚芳:农旅融合创建美丽乡村的甘肃样板

甘肃文旅智库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高亚芳表示,“甘肃味、乡土情”的乡村旅游已走出深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文旅致富的加速器、绿色经济的新引擎、开放交流的金招牌,农旅融合创建了美丽乡村的甘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