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位居全球前列 数字经济企业“出海”迎良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1-09-02 16:35: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日前联合印发《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全球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境外经贸合作区等11项重点工作。专家认为,数字经济企业“出海”迎来好时机,前景广阔。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效率提升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更是成为保持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各国纷纷视数字经济为重大战略机遇。据统计,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6%,规模、增速位居全球前列。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数字经济更好“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实现逆势增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助力当地经济增长,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创造就业岗位,改善人们的生活。

“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将成为重要趋势。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未来随着各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社会活动逐渐恢复,新一轮国际基建投资有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认为,要不断推动科技赋能传统国际基建项目,特别是加强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

《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到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抓住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市场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数字服务,并积极参与东道国市政、交通、能源、电力、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国际产业合作的关键载体。截至2020年末,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400亿美元。《指引》对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数字化同样提出要求。

“境外经贸合作区数字化发展是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而建设数字化合作区更是对合作区未来发展的高标准、高目标、高要求。”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表示,通过这一对外投资合作平台,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巩固和创造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优势,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做好风险防范

既然“走出去”,就不可避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专家表示,数字经济领域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面对的将是日趋严格的国际监管环境。

鉴于之前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出海”遇到过一些阻力,《指引》在数字经济“走出去”的指导监管和风险防范上作出专门部署,重点强调了数据安全与反垄断问题。

数据安全方面,企业除了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及国际通行规则外,还应完善内部合规制度,严格落实中国法律法规有关数据出境安全管理的规定。具体来看,即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中关于重要数据出境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跨境提供也作出相应规定。此外,还要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技术措施,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支持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反垄断方面,《指引》提醒密切跟踪全球数字经济反垄断及加征数字税最新政策动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对数字经济的安全趋于收紧,不断打出反垄断重拳,立法、执法监管愈加严格。”刘典认为,中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须谨慎,切实做好风险防范。

相关推荐
内蒙古:数字经济企业成长的沃土

10月31日,在由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办的内蒙古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招引座谈会上,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分享了扎根内蒙古的实践经验,共同勾勒出一幅政企携手、创新驱动的发展图景。

内蒙古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赴浙江杭州招商

10月27日,内蒙古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招引座谈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匠心守艺 传承徽派插花艺术

在安徽省合肥市,一支以传承徽派插花艺术为核心的团队,推动了安徽地区插花花艺的发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