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宿州埇桥区:“稻蛙共生”助农增收致富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09-10 11:34:39

在安徽宿州埇桥区杨庄乡杨庄村稻蛙养殖基地里,稻田被丝网分隔开来,每块田的中间是长势旺盛的水稻,下面是养殖黑斑蛙的水沟,黑斑蛙争先恐后地不停跳跃,呈现出一派稻蛙和谐共生景象。

“你看,这些黑斑蛙长得多好!前两天刚卖了1500斤。”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志成日前高兴地说,眼下,水稻还未成熟,稻田里养的黑斑蛙已经开售。

2019年,张志成在杨庄乡杨庄村流转51亩低洼地,先后投资160多万,从事黑斑蛙、圆头粳稻共生种养。

据介绍,“稻蛙共生”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有益尝试。黑斑蛙吃虫,防治水稻虫害,其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同时,田间生长的水稻又能为黑斑蛙生长提供阴凉,实现两者共生互促。

“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既提升了稻谷和蛙的品质,又减少了农业源污染。除养殖收益外,还可起到灭虫、改善土壤肥力等作用,让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张志成算了一笔账,“田里有稻,水中有蛙,八九月份开始卖蛙,十月份收稻,一亩地大约可产出1000斤蛙,毛收入有10000多元;500斤生态稻米能卖10000元,一亩地毛收入两万多元,一田双收真不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昔日的洼地变成增收的聚宝盆,养殖基地富了养殖人,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吸纳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挣钱,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基地养殖的黑斑蛙销往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市场前景不错,我又在刘楼村扩建了58亩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张志成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稻蛙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杨庄乡乡长孙恩冉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积极扶持壮大种养新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稻蛙共生”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新产业。(杨立冬   侯磊)

相关推荐
安徽宿州埇桥区:从“皖北车间”到“世界农田” 埇桥“灌溉卫士”力拓国际市场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常态化走访外贸企业,鼓励老企业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指导新增实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举措。

安徽宿州埇桥区曹村镇:文艺汇演倡新风 移风易俗润民心

近日,一场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文化广场精彩上演。

安徽宿州埇桥区:雕琢非遗之美 传递劳动精神

李正奎以泥为媒,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勾勒出乡土中国的质朴温度与厚重深度,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