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泗县救助管理站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软实力,在关键环节上建机制、提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站内照料转型,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加强条例学习。组织全体职工逐条学习《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条例法规。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家庭暴力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况如何开展救助进行重点阐述。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救助工作的复杂性、宽泛性、不可预知性的认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奠定理论基础。
细化管理制度。全面梳理、补充、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在原有制度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受助人员多久洗一次澡、多长时间理一次发、几天剪一次指甲进行详细规定;食堂要求卫生、整洁、干净,确保无蚊蝇、无水渍,时刻保持“厨明灶亮”;内务整齐划一,东西摆放统一,横成行,竖成列,房间无灰尘、无蛛网、无异味;救助人员档案按季度成册,有封面、有目录、有附页;防疫要求每天两次全面消毒,室内上下午各通风半小时,有记录,可查询……将各项制度汇总,制作成《泗县救助管理站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手册》,人手一册,做到熟知、熟记、自觉执行。每项制度出台具体的考核细则,形成打分有标准,考核有依据。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讲评、每季一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
推动救助转型。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最弱势、最困难的群体,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该站积极推动由“基本生活救助”向“人文关怀救助”的重大转型。寒冬里的一碗热面、酷夏中的一丝清凉、为他们理发时的左瞅右瞧、剪指甲时的小心翼翼、喂饭时的连哄带夸、半夜时分蹑手蹑脚的巡查、轻轻的掖掖被角、室外活动时的你说我笑……如亲人般相处、似兄妹般融洽,耐心中见细心,细心里有爱心。无一不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