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灵璧县:念好黄牛养殖“致富经” “犇”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09-14 16:50:49

初秋时节,走进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向阳镇武圩村宏大肉牛养殖场,一派忙碌的景象印入眼帘,养殖场的6名工人分工协作、马不停蹄的忙着清扫场舍、卸货、铡草、喂料……养殖场内300多头体型健硕的西门塔尔肉牛大口咀嚼着草料,全自动饲料搅拌设备正轰隆作业中。

“目前,已出栏黄牛三批200多头,每头牛毛利润在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及工人工资年收入四五十万元不成问题,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附近的大型屠宰厂及零星客户早早就给我们发来了订单。”养殖场负责人冉海涛一边熟练的操作自动喂料机,一边兴致勃勃地谈道。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向阳镇武圩村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模式,依托上级扶贫资金项目和中央、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肉牛养殖场,采取“租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入股”形式,致力于肉牛养殖发展经济。2019年7月通过公开发包给灵璧宏大养殖场,每年租金9万元。养殖场占地15亩,总投入95万元,共有4个杨牛棚占地2900平方米,1个饲料收储棚占地400平方米。武圩村把当年资金收入采取参股经营模式,预计每年可滚动增加收入10余万元,不仅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解决了秸秆收储问题,顺利实现“多赢”目标。

“我在养养殖场上班步行5分钟就到了,一天最忙也就上下午两次喂料的时候,得闲时不耽误回家干农活、接送孙子上学,特别方便”,现年72岁的武圩村村民武士勇已经在养殖场上班两年时间了,每月2500元的保底工资收入让他越干越有劲,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谈到饲料来源时,武圩村支部书记武文兰指向不远处田地里的即将收割的成片玉米地,当地5000多亩的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过去一些老百姓焚烧秸秆,既破坏环境又浪费资源,随着养牛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既给玉米秸秆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出路,也节约了养殖场的养殖成本,探索出了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向阳镇为高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跨河发展新机遇,以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引导鼓励有发展意愿的大户能人从事肉牛养殖,初步形成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态势,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黄双林)

相关推荐
钟馗文化:从非遗传承到流量密码的“破圈之路”

灵璧钟馗画被誉为“画中的活化石”,以用笔泼辣如剑、色彩夸张似火著称。民间“家有钟馗画,走哪儿都不怕”的俗语,道出了它正义忠诚的文化意涵。

万宁尖岭村:高质量党建“引擎”驱动乡村蝶变

近年来,在万宁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相关乡村振兴派出单位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力下,尖岭村的鹧鸪茶种植、桨板运动等产业发展初具雏形,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陕西靖边县:“三链”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靖边县龙洲镇组织电商培训,意在培养一批懂网络、会营销的“新农人”,助力更多农户和合作社“触网”转型,让电商成为农产品出村出山的“新引擎”和“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