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灵璧:秸秆回收利用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1-19 11:45:51

“在农村工作,以前最头疼的事就是秸秆。”说这话的是孙建,他是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党委书记。小小的秸秆,为啥能让一个镇党委书记头疼?

灵璧县是农业大县,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或黄豆,产出大量秸秆,在以前只要一烧了之。每到收获季节,田头地沟堆积着大量的秸秆,严重阻碍水流畅通,河沟里的水受到严重污染,臭气薰天;田里到处都是焚烧秸秆的火头,浓烟随风进入大气,污染了环境,人们走路睁不开眼睛,晚上睡觉不敢开窗户,严重时还影响火车通行。

自从几年前安徽省加大了秸秆禁烧工作力度,田里的火头不见了,大气质量变好了,沟河里的水不再被秸秆污染了。秸秆都去哪里了?近日,笔者走进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一探究竟。

庄稼地里,机器轰鸣,只见一台台打捆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大捆秸秆就从打包厢里滚了出来。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亩地的玉米秸秆就被收拾殆尽。

秸秆“有用”,范围广

“秸秆的综合利用,让杨疃镇的秸秆变废为宝。”孙书记欣慰地说,“回收来的秸秆共有三个用途,黄豆、上好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可以做成牛羊饲料;质量差点的秸秆可以卖给食用菌基地当作生产食用菌辅料;最差的还可以卖给新能源发电厂用来火力发电。”

两年前,杨疃镇在建立大型秸秆收储中心粉碎加工秸秆的同时,引进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了处理秸秆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回收利用秸秆,变废为宝,不仅让农民得到方便和实惠,也让参与的合作社和企业受益,更为当地开启了绿色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

通过项目先行、示范引领,在灵璧县秸秆有的加工成饲料,有的成了蘑菇基料,有的化身成能源,有的变成餐具和做家具的材料等,秸秆由污染源变成新资源,发生了质的飞跃,秸秆的产业化之路在灵璧也越走越宽啦!

秸秆“值钱”,销路好

当秸秆成为一种资源的今天,沃野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种新景象:农民除了粮食有收成,在秸秆身上也能赚到钱。

随着秸秆用途越来越多,如何让其“身价”更高,又成了更多人思考的问题。

在杨疃镇杨集村,村民杨三建设厂房,将小麦秸秆加工成可作为燃料的生物质颗粒。

“这种颗粒生产时进行了除尘,所以燃烧时没有烟。普通小麦秸秆卖到电厂大概每吨两三百元,生物质颗粒价格可就不一样了,要高出50%左右,很多客户都抢着要。”杨三说。为更好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他还将小麦秸秆加工成饲料销售给养牛大户。

灵璧县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多赢模贝式,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从田间废弃物到成为地方发展的产业,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绿水青山”画上等号;对稳定农业、农民增收,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秸秆回收利用,以禁促用、输堵结合,提高群众秸秆禁烧意识,自觉支持和配合秸秆回收和秸秆禁烧工作,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王庆明)

相关推荐
博物馆新地标:浓缩安徽灵璧的“文化DNA”

安徽灵璧县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西周铜簋的饕餮纹饰在柔光下流转,静静诉说着3000年前淮河文明的回响。

安徽灵璧县税务局:全链条赋能 破解新办企业“成长烦恼”

今年以来,灵璧县税务局创新推出“四维联动、全链条赋能” 服务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其合规水平,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走深走实。

安徽灵璧县开展“三秋”农机安全生产培训

9月7日上午,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在游集镇组织开展“三秋”农机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切实保障“三秋”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提升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与作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