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灵璧:秸秆回收利用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1-19 11:45:51

“在农村工作,以前最头疼的事就是秸秆。”说这话的是孙建,他是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党委书记。小小的秸秆,为啥能让一个镇党委书记头疼?

灵璧县是农业大县,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或黄豆,产出大量秸秆,在以前只要一烧了之。每到收获季节,田头地沟堆积着大量的秸秆,严重阻碍水流畅通,河沟里的水受到严重污染,臭气薰天;田里到处都是焚烧秸秆的火头,浓烟随风进入大气,污染了环境,人们走路睁不开眼睛,晚上睡觉不敢开窗户,严重时还影响火车通行。

自从几年前安徽省加大了秸秆禁烧工作力度,田里的火头不见了,大气质量变好了,沟河里的水不再被秸秆污染了。秸秆都去哪里了?近日,笔者走进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一探究竟。

庄稼地里,机器轰鸣,只见一台台打捆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大捆秸秆就从打包厢里滚了出来。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亩地的玉米秸秆就被收拾殆尽。

秸秆“有用”,范围广

“秸秆的综合利用,让杨疃镇的秸秆变废为宝。”孙书记欣慰地说,“回收来的秸秆共有三个用途,黄豆、上好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可以做成牛羊饲料;质量差点的秸秆可以卖给食用菌基地当作生产食用菌辅料;最差的还可以卖给新能源发电厂用来火力发电。”

两年前,杨疃镇在建立大型秸秆收储中心粉碎加工秸秆的同时,引进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了处理秸秆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回收利用秸秆,变废为宝,不仅让农民得到方便和实惠,也让参与的合作社和企业受益,更为当地开启了绿色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

通过项目先行、示范引领,在灵璧县秸秆有的加工成饲料,有的成了蘑菇基料,有的化身成能源,有的变成餐具和做家具的材料等,秸秆由污染源变成新资源,发生了质的飞跃,秸秆的产业化之路在灵璧也越走越宽啦!

秸秆“值钱”,销路好

当秸秆成为一种资源的今天,沃野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种新景象:农民除了粮食有收成,在秸秆身上也能赚到钱。

随着秸秆用途越来越多,如何让其“身价”更高,又成了更多人思考的问题。

在杨疃镇杨集村,村民杨三建设厂房,将小麦秸秆加工成可作为燃料的生物质颗粒。

“这种颗粒生产时进行了除尘,所以燃烧时没有烟。普通小麦秸秆卖到电厂大概每吨两三百元,生物质颗粒价格可就不一样了,要高出50%左右,很多客户都抢着要。”杨三说。为更好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他还将小麦秸秆加工成饲料销售给养牛大户。

灵璧县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多赢模贝式,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从田间废弃物到成为地方发展的产业,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绿水青山”画上等号;对稳定农业、农民增收,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秸秆回收利用,以禁促用、输堵结合,提高群众秸秆禁烧意识,自觉支持和配合秸秆回收和秸秆禁烧工作,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王庆明)

相关推荐
安徽灵璧县总工会指导一国有企业顺利完成建会工作

8月1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灵璧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首届一次会员大会,灵璧县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少华参加并指导建会工作。

筑牢安全防线 安徽灵璧县浍沟镇暑期公益课堂开启

7月15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浍沟镇团委联合镇妇女联合会、浍沟镇科学技术协会和大庄村驻村工作队,在大庄村精心筹划的暑期公益课堂正式开启。

“托管”不“脱管” 安徽灵璧朱集镇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连日来,灵璧县朱集市场监督管理所与中心校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规范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