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泗县:手工粉条有劲道 传统技艺助增收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1-25 16:48:28

小雪时节,万物冬藏。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粉条加工渐渐进入一年中的旺季。在中国山芋之乡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庭院、地头到处是粉条加工户们忙碌的身影,当地广大农民利用当前冬闲的有利时期,盘活全县30多万亩山芋资源,采用传统制作方法加工和晾晒红薯粉条,以纯正“乡土味道”吸引大量的“粉丝”们购买,让广大农民在传承老手艺中实现致富增收。

今年48岁的李庆库是大路口镇大张村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大户,红薯种植面积超过100亩。从李庆库父辈开始,就开始从事手工粉条的制作,到了李庆库这一辈,虽然在“漏粉条”的工具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他们仍然坚持传统技法完成每一道工序。

“制作粉丝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打糊,糊打好了粉条才能好吃。”老李口中所说的“打糊”是粉条加工第一道工序,就是把红薯淀粉用开水冲调成透明的浆糊状,当地称之为“糊”,之后与生淀粉搅拌成光滑的粉团。这时的粉团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握在手里摆揉一会,它会变柔软甚至从指缝隙中流下来,如果让它静止下来,过不了多久又会凝固变硬,因此粉团干了、软过头了都不行。有一定经验的“拿面工”会把粉团放在手里摆揉,当摆揉到适合的柔软度,就会快速上瓢。不粘手、不外漏、柔软度适中的粉团,能从漏瓢底部120多个孔中源源不断、均匀地流淌下来进入锅内。漏下来的生粉经过90度左右的水煮过后便会凝固成型,变成熟悉的粉条形状。煮粉条要控制好时间,煮的时间太长粉条容易断,煮的时间太短粉条可能会不熟。

熟粉条被“招粉工”用竹筷从热水锅招到冷水缸里,快速冷却后,就可以捞出放在架子上。然而,在水中的粉条犹如游泳的鱼,稳稳地抓住它需要快、准、狠。

湿滑的“千丝万缕”粉条挂上木杆后,就直接进入冷库进行快速冷冻,经过速冻后的粉条就不会粘连在一起。然后经过解冻、晾晒、检测、包装,口味独特、光滑劲道的手工粉条就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

像李庆库这样粉条加工户,在泗县大路口镇有成百上千户。每年进入冬季时候,这里的乡村到处是挂满银色的粉条,在阳光下照射下着晶莹剔透,与美好乡村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列入市级非遗产项目的泗县“传统手工技艺”粉条加工,传承出浓浓的“乡土味道”。借助现代电商平台,传统手工粉条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也不断攀升,带动全县红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民致富增收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今年泗县手工粉条加工量将突破5000万斤。(董立厚 刘文化)

相关推荐
安徽泗县: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聚焦产业升级、企业培育、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徽泗县:一颗葡萄“链”动一方经济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李洁玲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时代农民的市场觉醒。

安徽泗县大庄镇:写好乡村振兴路上新“菇”事

对于未来的发展,泗县大庄镇将重点推动香菇深加工产业,开发香菇酱、香菇干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同时探索‘农业+旅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