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林村位于安徽灵璧县北、尹集镇东部,北靠睢河,南临唐河。全村总面积7695亩,其中耕地面积4780亩。下辖1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共有1058户4274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共有73名党员。
近年来,菠林村立足村情,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农机+种植+养殖”的致富道路。在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下,菠林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连续两年达50万以上,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
转变思想求发展 成立现代农事综合服务社
以前,菠林村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贫困村,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们像“候鸟”一样,每到农忙就“飞”回来耕种,结束后又“飞”到城市里打工。在2016年时,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仅有不足3000元。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真真实实的富起来,一直是菠林村党总支亟待解决的瓶颈难题。
2017年省农业农村厅选派驻村工作队的到来,让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后进村的菠林村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铁”。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对全村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每年两季粮食的收割和播种渐渐成了他们的“负担”。既耽误打工挣钱,还要浪费很大一笔路费。如果村里出面成立专门的农事合作社,是不是既能解决村民的负担,又能增加村集体的收入。经过集体研究,大家认为这个事能干!
既然有了想法,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需求帮扶资金,先后投入300万元,流转土地21亩,成立现代农事综合服务社,建成320平方米办公楼、2400平方米机库,并配置无人植保机、吸粪车、挖掘机、联合收割机、120马力拖拉机及相应的旋耕、播种、深松配套机具等28台各式农业机械。
农机有了,农机手却不好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菠林村一方面引导本村农机手以技术和设备入股合营,一方面积积极拓宽农机人才培训渠道。通过邀请省里的农机专家手把手传授农机操作、维修保养等知识,为菠林村及周边村培养了20余名农机手。现代农事综合服务社的成立不但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的耕种烦恼,还通过为村民提供农机租赁及农事服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立足实际扩规模,成立种植合作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菠林村立足本村实际,以粮食生产为抓手,种植优质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经过3年的时间,菠林村共流转土地514亩,为村民增收50余万元。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菠林村党总支审时度势,积极牵头,广泛宣传,发动村民进行流转土地260亩,用于打造薄壳山核桃育苗基地,每亩租金1000元,惠及70户农户,户均土地流转收入超过2000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菠林村建成配套设施完备的单体钢构棚400平方米,优先租赁给贫困户发展蔬菜、西瓜等特色种植产业。2019年,菠林村党总支动员种植能手朱贤伟牵头成立了菠林顾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6户,实现统一管理,每棚纯收益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至1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62万元。
技能培训强本领 成立养殖合作社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富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村民利益联动机制,让村民掌握高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是发展的关键。作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的菠林村党总支委员张言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菠林村一直有养牛的传统,要说做生意挣大钱我可能不会,但是怎么养牛,给牛看病,我可是行家里手”。通过积极争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邀请到了省特色农业管理站、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到村给种养大户授课,并且约定每年至少到村开展两次蔬果种植、畜禽养殖技术指导,组织种养殖大户、贫困户参加种养殖技术培训。菠林村累计举办种养殖方面技能培训23次,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26人次,受益种养殖农民256人次。
解决了技术上的困难,肉牛养殖项目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经过紧张的项目申报、筹集资金等程序,菠林村占地5亩,可容纳90头肉牛养殖,总投资152万元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落地生根了。每年最少为村集体带来9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经过不懈努力,菠林村已初步形成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步改善、组织引领与自主管理同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历史悠久和特色文化的优势,率先探索推行美好乡村建设。
菠林现代农事综合服务社、顾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晟鑫养牛专业合作社、薄壳山核桃育苗基地……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是农民鼓起来的腰包和盛开灿烂笑容的脸庞。
发展愿景
接下来,菠林村将持续聚焦三个合作社,做好服务群众,增收致富文章。依托农事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500余亩,提供生产性服务、开展标准化生产。种植合作社尝试种植草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50余亩预计能带动10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0元,并适时向周边村庄辐射推广。晟鑫养牛合作社依托新技术将出栏100头牛的养牛场打造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入股43户、带动非入股就业5人。将秸秆收储大棚改造为饲料加工厂,以秸秆加工饲料为新发展着力点,预计3年内打造一条完整的农作物秸秆收、储、再利用产业链。(周权)